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闱的意思、武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闱的解释

王宫里的小门。《左传·闵公二年》:“秋八月辛丑, 共仲 使 卜齮 贼公于武闈。” 杜预 注:“宫中小门谓之闈。”一说是路寝的旁门。 杨伯峻 注:“ 金鶚 《求古録·礼説》及 孙人和 《左宧漫録》俱谓‘武’当作‘虎’,《周礼·地官·师氏》《左》 昭 十一年《传》俱有虎门;虎门,路寝门也。则武闈者,路寝之旁门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武闱"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关。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武闱"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艺人才而设立的考场或考试,即"武科考场"或"武举考试"。其中"武"指与军事、武力相关,"闱"原指宫中小门,引申为科举时代的试院或考场(如"春闱""秋闱"分别指会试和乡试)。因此,"武闱"特指武科举的考试场所及考试本身。

二、历史背景与引申义

  1. 制度渊源:武举制度正式创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旨在选拔军事将领。此后历代沿袭,至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武闱"作为该制度的实施载体,承载了古代国家选拔武职官员的功能。
  2. 考试内容:清代武闱考试分内场(笔试)和外场(实战)。外场考马射、步射、开弓、舞刀、掇石等武艺;内场考《武经七书》等兵法典籍,体现"文武兼修"的理念。

三、文化意义

"武闱"与"文闱"(文科考场)并立,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科举体系的双轨制。其存在反映了传统社会对"文武之道"的平衡追求,如《明史·选举志》载:"武科,自吴元年定。……崇祯四年,武会试榜发,论者大哗",印证了武闱在政治生态中的重要性。

权威文献佐证

《汉语大词典》释"武闱"为:"科举考试武科考场。"(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辞源》(修订本)进一步说明:"明清称武科乡试、会试的考场为武闱。"(商务印书馆,2015年)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2. 辞源修订组.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 2015.
  3. 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武闱”的词义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武闱”指古代王宫中的小门,属于宫闱建筑的一部分。其结构为半包围结构,拼音为wǔ wéi()。

二、历史文献引证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闵公二年》:“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贼公于武闈。” 杜预注:“宫中小门谓之闱。”
另有学者如杨伯峻提出,“武闱”可能是路寝(君主处理政务的宫殿)的旁门,并推测“武”或为“虎”的避讳写法(因《周礼·地官·师氏》等文献中记载有“虎门”之称)。

三、词义争议

  1. 小门说:传统观点认为指宫中小门,强调其位置隐蔽性。
  2. 路寝旁门说:结合古代建筑布局,部分学者认为特指君主政务宫殿的侧门。

建议: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阅《左传》原文及《周礼》相关注释,或参考《说文解字》等工具书验证词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措安燠白喉百喙难辩雹霰备豫不识大体测地线车同轨弛慢雠害传行凑兴登高电量东观翻局風美负贵扶鸾贡贤圭碑贵大核实江淹才尽剪缀搅给赍贡旌斿酒钱疾瘵馈食灵眇里使流泄掳抢緑核么那描鸾刺凤蔑尔民正盼饰篷脚嬛绵骚然实务诗宗衰索霜醉送卷头搜拔酸赭醰粹叹绝恬畅抟沙作饭外祭香罽宪意鲜衣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