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罍篚的意思、罍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罍篚的解釋

古代祭祀或宴會時用的酒器和食器。亦借指祭祀。《梁書·元帝紀》:“況郊祀配天,罍篚禮曠,齋宮清廟,匏竹不陳……豈可久稽衆議,有曠彜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罍篚"是古代漢語中用于禮儀場合的器物組合名詞,分指兩種不同的禮器。根據《漢語大詞典》《周禮》等文獻記載,其釋義可分為以下層次:

一、單字釋義

  1. 罍(léi):《說文解字》釋為"酒器",形制為青銅制圓腹或方腹容器,帶蓋及雙耳,多用于祭祀、宴飲時盛放酒水。商周時期常見,如《詩經·周南·卷耳》載"我姑酌彼金罍"即指此物。
  2. 篚(fěi):《周禮·天官》注疏稱"竹器,方曰篚",為竹編方形淺盤,多用于典禮中承裝玉帛、祭品,如《尚書·禹貢》"厥篚織文"記載其用途。

二、組合含義

"罍篚"連用特指古代祭祀、朝聘等禮儀中配套使用的禮器組合。據《儀禮·士冠禮》記載,罍盛酒、篚承币帛,二者并列陳設于禮案,象征"敬天法祖"的儀軌要求。

三、文化象征

在《禮記·禮器》體系中,罍篚被賦予等級制度内涵。天子用瓦罍配玉篚,諸侯用銅罍配帛篚,士大夫用木罍配竹篚,形成"器以藏禮"的禮制符號。東漢鄭玄注《周禮》時強調,這類器物的規格差異直接體現古代社會的身份秩序。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
  2.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3. 《儀禮正義》(清·胡培翚撰)
  4.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撰)

網絡擴展解釋

“罍篚”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用于祭祀或宴會場景,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二、文獻引證

《梁書·元帝紀》記載:“郊祀配天,罍篚禮曠”,指祭祀天地時因缺少罍、篚等禮器導緻禮儀不完整,可見其象征意義。


三、文化意義

  1. 禮制象征:罍與篚的組合體現古代“禮器以藏禮”的思想,是等級制度和祭祀文化的物質載體。
  2. 功能區分:罍盛酒水,篚裝食物,分工明确,反映古代祭祀儀式的規範性。

四、補充說明

由于當前可考資料有限(僅見《梁書》及網絡釋義),建議結合《周禮》《儀禮》等典籍進一步考證其具體形制與使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扳對闆職報本反始憋氣擘錢朝台撤棘癡絕敕令傳世禫除瘅惡彰善黨旅倒栽隄岸彫麗敵國度量幹健敢谏鼓好早晩黑陶皇漢黃金芝滹沲混熀賤品金徒季氏久淫看穿困人累封力屈計窮鲈豸帽筒孟婆冥録齧啃驽羸乾昧棄舊迎新親郊秋意起奏冗亂散誕三賢森挺沙包肚十行俱下恃憑題紅葉透串投遞磑輪香蕊相莊如賓蟹簾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