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脍餘的意思、吳王脍餘的詳細解釋
吳王脍餘的解釋
傳說中的魚名。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三:“昔 吳王 闔閭 江 行,食膾有餘,因棄中流,悉化為魚。今魚中有名吳王膾餘者,長數寸,大者如筯,猶有膾形。”參見“ 吳餘鱠 ”。
詞語分解
- 吳王的解釋 .指 春秋 吳國 之主。亦特指 吳王 夫差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吳王 勇而輕,若啟之,将親門。”《國語·吳語》:“ 吳王 夫差 起師伐 越 。”《韓非子·喻老》:“ 句踐 入宦於 吳
- 餘的解釋 餘 (②餘⑤餘) ú 我:“餘将老”。 剩下來的,多出來的:剩餘。餘糧。餘興。餘悸。餘孽。節餘。餘生。餘蔭(指前人的遺澤,遺留的庇蔭)。餘勇可賈(?)(還有剩餘的力量可以使出來)。 十、百、千等整數或
專業解析
"吳王脍餘"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典故性詞語,其核心含義與一則曆史傳說密切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字面拆解與典故來源
- 吳王: 指春秋時期吳國的君主,特指吳王阖闾(或作阖廬)。
- 脍: 本義指切細的魚肉,這裡作動詞用,意為“将魚切成細片(生魚片)”。
- 餘: 指剩餘、吃剩的東西。
- 典故: 該詞典出東漢趙晔所著《吳越春秋·阖闾内傳》。據記載,吳王阖闾之女名滕玉。一次阖闾與夫人及女兒共進晚餐,席間有一道蒸魚。阖闾吃了一半,将剩下的半條魚給了女兒滕玉。滕玉認為父親将吃剩的食物給她是極大的侮辱,憤而自殺。吳王阖闾悲痛萬分,厚葬其女于阊門外。
二、 詞語含義
“吳王脍餘”作為一個固定詞組,其含義并非字面意思的簡單疊加,而是特指因小事(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侮辱)而引發重大災禍或悲劇的典故。它蘊含了以下深層含義:
- 微小起因釀大禍: 強調起因(半條剩魚)與結果(公主自殺、國家喪事)之間的巨大反差,喻示小事處理不當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 尊嚴與敏感: 反映了特定人物(如王室成員)對尊嚴的極端敏感和重視,以及這種敏感可能導緻的極端行為。
- 曆史教訓: 常被用作警示,提醒人們注意言行細節,避免因無心之失或小處不周而觸怒他人或招緻不幸。
三、 用法與特點
- 書面語與典故詞: “吳王脍餘”屬于較為生僻的書面語詞彙,主要用于引用典故、闡述道理或文學創作中,日常口語極少使用。
- 象征意義: 在現代漢語中,它更多地是作為一個象征符號,代表“因小失大”、“小隙沉舟”或“因微小的侮辱引發巨變”的抽象概念。
- 修辭作用: 在文章或議論中引用此典,可以增強說服力,形象地說明忽視細節或傷害他人自尊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四、 權威參考來源
該典故及詞語釋義主要依據以下權威典籍和辭書:
- 《吳越春秋》 (東漢·趙晔):該詞的最原始出處和故事來源。記載了吳王阖闾之女因食剩魚憤而自殺的詳細事件 。
- 《漢語大詞典》:作為大型權威語文辭書,收錄“吳王脍餘”詞條,明确釋義其為“指因小事而釀成的大禍”,并引用《吳越春秋》作為書證 。
- 《辭源》(修訂本):在相關條目(如“脍”或涉及吳王的典故)下會解釋此典故及其引申義,強調其作為“因小故釀成大禍”的喻義 。
“吳王脍餘”是一個源自《吳越春秋》所載曆史故事的典故性詞語。字面指吳王阖闾吃剩的魚,實則喻指因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輕慢(如将剩食賜予人)而引發重大災禍或悲劇。其核心含義在于警示人們注意細節、尊重他人,避免因小失大。該詞屬于書面語典故詞彙,多見于辭書解釋、曆史論述或文學修辭中。
網絡擴展解釋
“吳王脍餘”是一個古代傳說中的魚名,具體解釋如下:
-
詞義與起源
該詞源自晉代幹寶《搜神記》的記載,傳說吳王阖闾(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在江邊食用切細的魚肉(即“脍”)時,将剩餘肉塊丢棄于江中,這些肉塊化為一種特殊的魚,因此得名“吳王脍餘”。其名稱中的“餘”即指殘餘的肉塊。
-
形态特征
根據文獻描述,這種魚體長數寸,較大的如筷子粗細,且魚身仍保留肉塊的形狀,故被認為是吳王丢棄的脍肉所化。
-
别稱與關聯
該魚也被稱為“吳餘鱠”“王馀魚”或“吳王脍馀”,是古代志怪文化中的典型生物形象,常被用來解釋自然現象或物種來源。
-
文化意義
故事反映了古人對生物起源的奇幻想象,類似“腐草為螢”的化生觀念,具有神話傳說的隱喻性。
總結來看,“吳王脍餘”既是特定魚類的代稱,也承載了曆史傳說與文化象征的雙重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搜神記》原文及古代魚類志怪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恕敗落不直一錢讒書崇科輲車存眷瘅暑大小阮丁折鼎位東廠遁守獨遊法定計量單位煩多蕃宣鋼絲繩恭維攻禜寡欲骨董店函方慌笃速換轉鲛客借聽疥駝解纓進富警俊金魚袋局務困殆廉武六和賣字號幔帳面論明征暖目旁敲側擊旁委品位仁鳥人以群分榮慕石盤收悲書面語鐵撥鐵門限筆同等同歸于盡萬民魏公掃謂語顯亮賢首遐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