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祭名。大祝六祈,四曰禜,五曰攻。謂擊鼓逐蠹神離去。《周禮·秋官·翦氏》:“翦氏掌除蠧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 鄭玄 注:“攻禜,祈名。” 孫诒讓 正義:“此攻禜蓋亦兼有二祈,與《庶氏》攻説略同。謂以辭告其神,又鳴鼓以攻之也。”
“攻禜”是一個古代祭祀相關的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攻禜(gōng yíng)是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一種,屬于“大祝六祈”中的第四種“禜”和第五種“攻”的結合。其核心目的是通過擊鼓、祝辭等方式驅逐害蟲或邪祟,以消除災禍。
《周禮·秋官·翦氏》記載
文中提到“翦氏掌除蠧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說明“攻禜”是翦氏(官職)在驅除蟲害時采用的儀式。
鄭玄與孫诒讓的注解
漢代鄭玄注“攻禜,祈名”,清代孫诒讓進一步解釋:“以辭告其神,又鳴鼓以攻之”,強調其兼具祝告與武力驅趕的雙重性質。
“攻禜”是古代官方應對自然災害或蟲害的宗教性措施,融合了巫術祝禱(禜)與象征性武力(攻),體現了古人通過祭祀與行動結合來解決問題的實踐智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祭祀體系或具體儀式細節,可參考《周禮》及相關注疏文獻。
攻禜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攻”和“禜”兩個部分組成。
“攻”字的部首是“攵”,它是“手”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七劃。
“禜”字的部首是“示”,它是“礻”的古字形。它的總筆畫數為七劃。
攻禜源自中國古代的文獻《左傳》中,用作動詞,表示用攻擊和禁止來制止和遏制。
在繁體字中,攻禜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攻禜又有一些變化。具體來說,攻在古代常常使用“工”字的古字形作為代替,并在下方加上“不”字,形成“攻”的古字形。禜則是“礻”字的另一種古字形,上面加上“白”字,形成“禜”的古字形。
組詞:攻擊、進攻、攻打、禁止、阻止。
近義詞:制止、抑制、遏制、制裁。
反義詞:促進、鼓勵、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