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别人的耳朵去聽。 唐 韓愈 《答陳生書》:“足下求速化之術,不於其人,乃以訪 愈 ,是所謂借聽於聾,求道於盲。”
(2).指按照别人的話行事。 五代 牛希濟 《薦士論》:“諸侯所薦,率皆應權倖之旨,承交遊之命,取其虛名奏署,謂之借聽。”
“借聽”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借别人的耳朵去聽
即通過他人的聽聞來獲取信息,常帶有間接性或依附性。例如唐代韓愈在《答陳生書》中寫道:“足下求速化之術……是所謂借聽於聾”,用“借聽于聾”比喻向不合適的人求教(該成語亦見于)。
按照别人的話行事
指缺乏自主判斷,完全遵從他人指令。五代牛希濟在《薦士論》中提到:“諸侯所薦……謂之借聽”,批評當時官員舉薦人才時盲從權貴之命。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直接使用,但其衍生成語(如“借聽于聾”)仍可見于文學或批評性語境,強調信息來源或行為依據的不可靠性。
借聽是一個較為常見的詞語,意思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偷聽别人的談話。這個詞語可以拆分成“亻(人)”、“吉(口)”和“聆(耳)”三個部首,總計12個筆畫。
“借聽”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曾在《左傳·成公十年》這本文獻中出現。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借聽」。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寫法為「借聽」,其中「借」這個字的寫法更為繁瑣。在古代,「借」字的右邊曾是一個「握」字旁,表示通過偷聽來獲取信息的含義。
以下是借聽這個詞語的幾個例句:
1. 他偷偷借聽了他們的對話。
2. 我無意中借聽到他們正在計劃一場盜竊行動。
3. 雖然感到有些不安,但我還是借聽了他們的私談。
除了借聽外,還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借聽風 意指借助他人之力掌握一些消息或情報。
2. 借聽寒 指偷聽童稚的詩歌或宴會的音樂聲,用來解悶寂寞。
近義詞有偷聽、竊聽,它們都表示通過不正當手段來獲取他人的談話内容。
反義詞是正當、合法的接收、聽取等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