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情寬恕。 宋 王安石 《謝孫龍圖啟》:“尚幸仁明,儻存哀恕。”
“哀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析如下:
“哀恕”指同情與寬恕的結合,強調在理解他人痛苦的基礎上給予寬容。該詞由“哀”(āi)與“恕”(shù)兩字構成:
宋代王安石在《謝孫龍圖啟》中寫道:“尚幸仁明,傥存哀恕。”此處通過“哀恕”表達對他人過失的體恤與寬宥()。
“哀恕”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常見于古代文獻或對道德情感的描述。例如:“面對他的悔過,衆人心懷哀恕,最終選擇原諒。”()
該詞融合了情感共鳴與道德寬容,體現了傳統文化中“仁”與“恕”的思想。現代使用較少,但可借以表達深層次的諒解态度。
哀:單人部首丨,四筆
恕:心字旁忄,十一筆
哀恕是一個詞彙的聯合體,哀指悲傷、悲哀的意思,恕指寬容、寬恕的意思。哀恕即指在悲傷中寬容、寬恕對方。
哀恕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路》一節中,孔子對子路說:“君子有不忍人之心。”意思是說一個君子應當有寬容、寬恕的心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哀恕是一種美德,強調對他人的錯誤和過錯應持有寬容、諒解的态度。
哀恕的繁體寫法為「哀恕」,保留了原來的意思、發音和用法。
古漢字寫作「挨」,意思是“頂擊”、“靠近”,後來引申為“悲愁”之意。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挨恕」。
他哀恕的眼神讓我感受到了他的寬容與理解。
同情、憐憫、寬容、寬恕、宥恕、饒恕等
寬容、寬恕、宥恕、饒恕
報複、仇恨、懷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