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兀兀的意思、兀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兀兀的解釋

(1) [motionless]∶不動的樣子

他兀兀地看看我

(2) [diligent]∶勤奮刻苦的樣子

(3) [dazed]∶昏沉的樣子

詳細解釋

(1).高聳貌。 唐 楊乘 《南徐春日懷古》詩:“興亡山兀兀,今古水渾渾。” 元 李庭 《鹹陽懷古》詩:“連雞勢盡霸圖新,兀兀宮牆壓 渭 濱。” 明 朱權 《荊钗記·參相》:“巍巍駕海紫金梁,兀兀擎天碧玉柱。” 清 孫枝蔚 《邗上酬贈施尚白督學二十韻》:“凍月娟娟白,高雲兀兀垂。”

(2).光秃貌。 宋 沉遼 《次韻酬李正甫對雪》:“半積軒砌發幽層,枯樹兀兀愁饑鷹。”

(3).孤獨貌。 唐 盧延讓 《冬除夜書情》詩:“兀兀坐無味,思量誰與鄰。” 明 李東陽 《中元谒陵遇雨》詩之十七:“兀兀中流坐,茫茫何處津。” 清 龔自珍 《十月廿夜大風不寐起而書懷》詩:“城南省客夜兀兀,不風尚且凄心神。”

(4).靜止貌。 唐 韓愈 《雉帶箭》詩:“原頭火燒靜兀兀,野雉畏鷹出復沒。” 宋 秦觀 《寄陳季常》詩:“泠泠屋外泉,兀兀原頭燒。”

(5).渾沌無知貌。 唐 寒山 《詩》之二三四:“兀兀過朝夕,都不别賢良。好惡總不識,猶如豬及羊。”《古尊宿語錄》卷二三:“兀兀隨緣任浮沉,不拘春夏及秋冬。”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所謂兀兀如愚,如聾如啞,心如木石相似,目的是要人‘内無一物,外無所求’。”

(6).癡呆貌。 宋 洪邁 《夷堅丙志·徐世英兄弟》:“忽得惑疾,兀兀如白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豬嘴道人》:“ 巘 望見,兀兀如癡,寄目不暫瞬。” ********* 《沉淪》:“吃了之後,他兀兀的在草地上坐了一會。”

(7).昏沉貌。 唐 韓愈 《答張徹》詩:“觥秋縱兀兀,獵旦馳駉駉。” 宋 範成大 《次韻徐廷獻機宜送自釀石室酒》之三:“百年兀兀同渠住,何處能生半點愁?” 金 元好問 《雁門道中書所見》詩:“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 清 金農 《次香山驿》詩:“我心兀兀堕渺茫,不隨騎吏隨艑郎。”

(8).搖晃貌。 元 李孝光 《飲濡須守子衡君宅》詩:“客子東來向 西楚 ,河流兀兀舞輕舠。”

(9).猶矻矻。勤勉貌。 唐 韓愈 《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清 汪曰祯 《<吹網錄>序》:“嘗見其兀兀箸書,每草一條,必反覆考榷。”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研經仍兀兀,舉業復孜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兀兀”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讀音為wù wù,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各類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高聳/靜止貌

2.勤奮勞苦

3.昏沉/癡呆貌

4.光秃/奇特貌

5.元曲中的特殊用法


提示:以上内容整合了古籍、詩詞及現代詞典的解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禅道》、楊乘《南徐春日懷古》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兀兀

「兀兀」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如下:

1. 形容景色黯淡無光,不見天日。

2. 形容憂愁、沉悶、凄涼的樣子。

「兀兀」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拆分部首:兒 x2

筆畫:6畫

「兀兀」這個詞的來源較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漢語中的《詩經·衛風·伐檀》一詩。在古代,「兀兀」是用來形容深山老林或者陰暗潮濕的地方,也用來形容人情冷淡或者景物陰郁的狀态。

在繁體漢字中,「兀兀」依然保留原樣寫作「兀兀」。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有些不同。在古代,「兀兀」有時會将「兀」寫作「戊」。這是因為在古代,漢字的部首和形狀有時候會根據上下文的需要而發生一些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兀兀」的例句:

1. 山間的小溪水兀兀地流淌着。

2. 孤單的夜晚,房間裡彌漫着一種兀兀的氛圍。

在漢語中,可以使用以下詞語與「兀兀」組合:

1. 兀自:形容一個人默默無聞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2. 兀然:形容景象冷清孤寂的樣子。

與「兀兀」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陰郁:形容氣氛或者情緒沉悶、憂愁。

2. 黯淡:形容景色暗淡、沒有光亮。

與「兀兀」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明亮:形容光線充足、明亮的狀态。

2. 歡樂:形容快樂愉悅、充滿歡樂的氣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