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兀兀的意思、兀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兀兀的解释

(1) [motionless]∶不动的样子

他兀兀地看看我

(2) [diligent]∶勤奋刻苦的样子

(3) [dazed]∶昏沉的样子

详细解释

(1).高耸貌。 唐 杨乘 《南徐春日怀古》诗:“兴亡山兀兀,今古水浑浑。” 元 李庭 《咸阳怀古》诗:“连鸡势尽霸图新,兀兀宫墙压 渭 滨。” 明 朱权 《荆钗记·参相》:“巍巍驾海紫金梁,兀兀擎天碧玉柱。” 清 孙枝蔚 《邗上酬赠施尚白督学二十韵》:“冻月娟娟白,高云兀兀垂。”

(2).光秃貌。 宋 沉辽 《次韵酬李正甫对雪》:“半积轩砌发幽层,枯树兀兀愁饥鹰。”

(3).孤独貌。 唐 卢延让 《冬除夜书情》诗:“兀兀坐无味,思量谁与邻。”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七:“兀兀中流坐,茫茫何处津。” 清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诗:“城南省客夜兀兀,不风尚且凄心神。”

(4).静止貌。 唐 韩愈 《雉带箭》诗:“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復没。” 宋 秦观 《寄陈季常》诗:“泠泠屋外泉,兀兀原头烧。”

(5).浑沌无知貌。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四:“兀兀过朝夕,都不别贤良。好恶总不识,犹如猪及羊。”《古尊宿语录》卷二三:“兀兀随缘任浮沉,不拘春夏及秋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所谓兀兀如愚,如聋如哑,心如木石相似,目的是要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

(6).痴呆貌。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徐世英兄弟》:“忽得惑疾,兀兀如白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猪嘴道人》:“ 巘 望见,兀兀如痴,寄目不暂瞬。” ********* 《沉沦》:“吃了之后,他兀兀的在草地上坐了一会。”

(7).昏沉貌。 唐 韩愈 《答张彻》诗:“觥秋纵兀兀,猎旦驰駉駉。” 宋 范成大 《次韵徐廷献机宜送自酿石室酒》之三:“百年兀兀同渠住,何处能生半点愁?” 金 元好问 《雁门道中书所见》诗:“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 清 金农 《次香山驿》诗:“我心兀兀堕渺茫,不随骑吏随艑郎。”

(8).摇晃貌。 元 李孝光 《饮濡须守子衡君宅》诗:“客子东来向 西楚 ,河流兀兀舞轻舠。”

(9).犹矻矻。勤勉貌。 唐 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清 汪曰祯 《<吹网录>序》:“尝见其兀兀箸书,每草一条,必反覆考榷。”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研经仍兀兀,举业復孜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兀兀"是一个汉语形容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核心释义:


一、本义:高耸突出的样子

指物体孤立高耸的状态。

古籍例证:

《说文解字》释"兀"为"高而上平",段玉裁注:"凡从兀声之字多取孤高之意。"

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兀"即形容屋宇高耸之貌,与"兀兀"同源 。


二、引申义:静止不动或专注之态

  1. 形容静止、呆立

    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兀兀地坐地",描绘呆坐不动的状态。

  2. 形容专注勤勉

    唐代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兀兀"指埋头苦读的勤勉之态 。


三、昏沉、迷茫的状态

形容精神恍惚或意识不清。

例证:

宋代苏轼《郑州别后马上寄子由》:"不饮胡为醉兀兀",以"兀兀"表达醉后昏沉感;

韩愈《答张籍书》:"沉湎恣睢,攻败业成,兀兀然未有归心",指沉迷放纵后的迷茫 。


四、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在部分方言中引申为:


权威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综合收录"兀兀"四类释义,引证详实。
  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标注形容词性,释为"静止不动;昏沉"。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侧重古文用例,解析韩愈、苏轼等文献。
  4.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详列方言用法及地域分布 。

网络扩展解释

“兀兀”是一个多义汉语词汇,读音为wù wù,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各类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高耸/静止貌

2.勤奋劳苦

3.昏沉/痴呆貌

4.光秃/奇特貌

5.元曲中的特殊用法


提示:以上内容整合了古籍、诗词及现代词典的解释。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禅道》、杨乘《南徐春日怀古》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穆百草霜扳障北叟犇驰比居埠头忡惙丑娸储德初阶畜妻赐履慈训凑合村色癈痼非圣辅卫符样扶政改絃易调更年期综合征瑰奇华衮回睛驾鹅蹇驴剑术鸡头肉即夕积刑老来六脉妙言要道明察暗访墓刻驽薾侵淫奇气瞿塘峡攘服肉里刺商标杀收伸冤社鼠十不侍学十尧挑尾迢遥豚臑脱迹外应威凛凛文化宫抆泪无倪香车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