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父母死亡,不得奉養。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司馬裔神道碑》:“慟甚風枝,悲深霜露。”參見“ 風樹 ”。
2.風吹拂下的樹枝。 唐 戴叔倫 《客夜與故人偶集》詩:“風枝驚暗鵲,霜草覆寒蛩。” 宋 曾慥 《高齋漫錄》:“ 南唐 有畫,黃頭子數十枚集于風枝上。”
“風枝”是漢語詞彙,其繁體寫法與簡體“風枝”含義相同,主要包含以下兩層解釋:
典故來源
源自“風樹之悲”的典故(《韓詩外傳》),原指樹欲靜而風不止,比喻子女想奉養父母而父母已逝的遺憾。如北周庾信《周大将軍司馬裔神道碑》中“慟甚風枝”即用此意。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詩文表達喪親之痛,如唐代戴叔倫詩句“風枝驚暗鵲”暗含對逝去親人的思念。
自然描寫
指風中搖曳的樹枝,常見于寫景詩句,如宋代曾慥描述的“黃頭子數十枚集于風枝上”展現動态自然畫面。
文學意象
在散文中可營造氛圍,如近代小說描寫“風枝時觸其帽檐”烘托人物孤寂心境。
如需進一步探究典故或詩詞用例,可參考漢典、古詩文網等來源。
《風枝》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樹枝被風吹動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姿态或者态度輕盈、靈動。
《風枝》的部首是“木”(mù),組字部首是“林”(lín)。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風枝》是一個簡體字,來源于古代的漢字,它的繁體形式是「風枝」。
在古時候,漢字「風枝」的寫法和現代沒有太大差别。
1. 她走路的姿态像一片輕盈的風枝。
2. 風枝般的微笑讓他看起來更加迷人。
風姿萬種、風華絕代、風采卓越
風情萬種、風采飄逸、風姿綽約
笨拙、沉重、呆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