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淪;不得志。 漢 王充 《論衡·程材》:“論者多謂儒生不及彼文吏,見文吏利便而儒生陸落,則詆訾儒生以為淺短,稱譽文吏謂之深長。”
“陸落”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ù luò,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來源分析:
推薦以“沉淪不得志”為準确釋義,適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解讀;若遇現代語境中的“着陸”解釋,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驗證。
陸落(lu4 luo4)是一個成語,意為登陸後占領敵方的地盤或根據地,也可以用來形容撤退後重新占領失地。
陸(lu4):由“阝”(阜)部和“土”部組成,共5個筆畫。
落(luo4):由“艹”(艸)部和“洛”部組成,共11個筆畫。
陸落成語最早見于《後漢書·隗貞傳》,原意是指軍隊登陸敵方并占據地盤。後來,陸落逐漸演變為泛指占領敵方或者重新奪回失地的行動。
陸落(lu4 luo4)
陸:阧(lu4)
落:荦(luo4)
我們的部隊成功地實施了陸落作戰,占領了敵方的根據地。
陸地(lu4 di4):指的是地球表面沒有被海洋覆蓋的地區。
登陸(deng1 lu4):指軍隊從海上或空中進攻敵方,并占領敵方領土。
奪回(duo2 hui2):指重新占領或取回失去的東西。
占領(zhan4 ling3):指掌控、控制某個地區或領土。
潰退(kui4 tui4):指軍隊從失利的戰場上逃離或撤退。
割地(ge1 di4):指将一部分領土割讓給敵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