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位于今 雲南 及 四川 西南的 烏蠻 六個部落的總稱,即 蒙隽诏 、 越析诏 、 浪穹诏 、 邆睒诏 、 施浪诏 、 蒙舍诏 。“诏”義為王或首領。其帥有六,因號“六詔”。 唐 開元 二十六年後, 蒙舍诏 并吞其他五部,因其在五部南(今 巍山縣 南境),史稱 南诏 。其地在今 雲南 及 四川 西部。 唐 元稹 《蠻子朝》詩:“西南 六詔 有遺種,僻在荒陬路尋壅。”後用以稱 雲南 。 宋 陸遊 《晚登橫溪閣》詩:“瘴霧不開連 六詔 ,俚歌相答帶 三巴 。” 清 陸元輔 《送文介石學博歸滇南》詩:“ 三江 日月孤臣老, 六詔 風煙萬裡歸。” 呂志尹 《過黔楚界喜晴》詩:“ 六詔 鄉關常恨别, 三湘 春水無情流。”參閱《舊唐書·南蠻西南夷傳》、《新唐書·南蠻傳上》。
“六诏”是唐代對西南地區六個烏蠻部落的統稱,主要分布在今雲南及四川西南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構成
六诏包括六個部落:蒙隽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其中“诏”為當地語言,意為“王”或“首領”。
地理位置
各部落主要分布于洱海周邊及哀牢山地區(今雲南大理、巍山及四川西南部)。蒙舍诏位于最南端,故又稱“南诏”。
曆史演變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在唐朝支持下統一其他五诏,建立南诏政權,成為西南地區的重要政治力量,後發展為南诏國。
文化意義
六诏的整合标志着雲南地區從部落聯盟向中央集權過渡,對西南邊疆的政治、文化格局産生深遠影響。唐代詩人元稹曾以“西南六诏有遺種”描述其曆史遺存。
現代釋義延伸
在當代漢語中,“六诏”偶爾被引申為權威者頒布的政令或規範,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保留曆史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六诏的軍事制度或與唐朝的關系,可查閱《蠻書》《新唐書·南蠻傳》等史料。
《六诏》是一個成語,表示古代帝王發布的六項命令或令箭。它意味着帝王的威令和法令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六诏》的拆分部首是八,筆畫數為六。
《六诏》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五行志上》中,形容西王母首領衆神後以《六诏》封我。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形容古代帝王發布的六項命令或令箭。
《六詔》是《六诏》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作「六詔」。
皇帝下旨頒布了《六诏》,要求臣民恪守法令。
六诏書、六诏文、頒行六诏
六旨、六谕、六命令
六違禁令、六禁、六忽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