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告飨的意思、告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告飨的解釋

祝告、供享。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若乃禮之祭祀,事止告饗。”《續資治通鑒·宋太宗端拱元年》:“著作局撰告饗宗廟及諸祠祭祝文稱尊號, 唐 惟《開元禮》有之,稽古者以為非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告飨"(gào xiǎng)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源于古代祭祀禮儀,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本義解析

  1. "告"與"飨"的字源

    "告"本義為禀報、祈請,《說文解字》釋為"告,牛觸人,角箸橫木,所以告人也",後引申為祭祀時向神明禀告;"飨"(饗)指以酒食供奉神靈,《爾雅·釋言》注"飨,獻也",特指神靈享用祭品的行為。二字組合後,"告飨"指在祭祀儀式中向神明禀告事由并獻上祭品,祈求庇佑。

  2. 祭祀禮儀中的專指

    在周代禮制中,"告飨"是宗廟祭祀的關鍵環節。《禮記·祭統》載"诏祝于室,坐屍于堂",其中"祝"即誦讀祝文告神,配合酒食供奉,構成完整的告飨流程。此儀式強調通過語言祝禱與物質供奉的雙重溝通,實現人神交流。

二、引申義與典籍用例

  1. 重大事件的禀告儀式

    古代帝王遇征戰、災異或登基等大事時,需行告飨禮以昭告祖先。如《史記·封禅書》記載漢武帝"至梁父,禮祠地主……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即封禅前告飨天地的典儀。

  2. 文獻中的象征意義

    《詩經·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描繪了告飨場景,後引申為對先賢精神的追念傳承。宋代陸遊《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雖未直用"告飨"一詞,卻承其精神内核。

三、文化内涵與曆史演變

  1. 禮制思想的載體

    告飨儀式體現了"敬天法祖"的儒家倫理,《周禮·春官·大宗伯》詳述其程式規範,彰顯"慎終追遠"的禮治精神。至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進一步将告飨與天人感應哲學結合,強化其政治象征性。

  2. 現代語義的轉化

    隨着傳統祭祀儀式的式微,"告飨"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修辭。如描述紀念活動時,"以鮮花告飨英靈"的表述,既保留了對先人的敬奉之意,又剝離了宗教色彩。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電子版 - 國學大師
  2.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 - 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史記》(漢·司馬遷)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毛詩正義》(唐·孔穎達疏) - 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 - 台灣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6.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告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祭祀語境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發音與結構

文獻出處

  1. 南朝《文心雕龍》:
    劉勰在《祝盟》篇提到:“若乃禮之祭祀,事止告飨。”說明古代禮儀中,告飨是祭祀的核心環節。
  2. 宋代《續資治通鑒》:
    記載宋太宗時期,著作局撰寫告飨宗廟的祝文需遵循唐代《開元禮》的規範,可見其禮儀的延續性。

曆史與演變

現代意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膻悲歌擊築變貪厲薄必不可少采珠傳疑催索當駕道席彫镂定道嫡子方便主子非犯風塵之驚弗康戆昧哥倫比亞貢公耗頓黑冒壞鈔會刊腳步叫彩紀昌計功行封繼念極壽無疆機中錦字跙跙咖啡廳略物良謀力薦靈韶邏車馬鼈馬鹿鹋鹩莺墨绖從戎暮翠朝紅擰蔥蓬居破亮乾斷瑞世牲體濕疫死沉絲管松丘敦然推論望慕勜劜文娛罅裂險虐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