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時廟社、宮殿、府州、貴官私第等門前陳列的戟。數目各有定制,用來表示威儀。 唐 白居易 《寄微之》詩:“外物竟關身底事,謾排門戟繫腰章。”《舊唐書·崔從傳》:“ 從 少以貞晦恭讓自處……階品合立門戟,終不之請。” 宋 司馬光 《送峽州陳廉秘丞》詩之三:“騶珂通峽響,門戟照秋寒。”參閱《宋書·與服志二》。
門戟是唐宋時期用于彰顯威儀的儀仗器具,其含義和用途可歸納如下:
基本定義
門戟指唐宋時陳列于廟社、宮殿、府州官署及顯貴私宅門前的戟,數量依等級定制,主要功能為象征地位與威嚴。例如,唐代官員崔從因品級符合條件卻未申請立門戟,被《舊唐書》記載為謙遜之舉。
使用場景與等級制度
門戟的設置嚴格遵循等級規範,常見于皇家建築、官府及貴族宅邸。如白居易在詩中提到“謾排門戟系腰章”,反映了官員身份與門戟陳列的關聯。
文化意義
其作用并非實際防禦,而是通過儀仗陳設強化社會等級秩序。司馬光詩句“門戟照秋寒”亦側面體現了這一象征意義。
注意:部分資料提及門戟的“防禦功能”(如),但多數權威文獻強調其儀仗屬性,可能為不同時期或語境下的引申解釋。建議以高權威來源為準。
《門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門前的長矛。《門戟》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門”和“戟”。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門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門前常常插有大矛以作為防備武器。這種矛通常被稱為“門戟”。在繁體字中,“戟”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門戟》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字形有所變化。然而,在現代漢字系統中,“門戟”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1. 他站在門前,手持一把鋒利的門戟。
2. 在古代,門戟是保護家門安全的重要武器。
與《門戟》相關的組詞有:門楣、門錢、戟楯等。
近義詞:門矛、門槍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