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runk]∶人體除頭、頸和四肢外的軀體部分
應元偉軀幹。—— 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2) [torso]∶人體雕像的身軀,尤指無頭無四肢的人體雕像身軀
(3) [carcass]∶屠宰了的動物軀體;去了生皮、頭、四肢、可食用的内髒與下水後的軀體;已經整理好了的軀體
亦作“ 軀榦 ”。 1.泛指身體。 晉 無名氏 《隴上歌》:“ 隴上 壯士有 陳安 ,軀幹雖小腹中寬。” 元 白樸 《梧桐雨》楔子:“軀幹魁梧膽力雄,六蕃文字頗皆通。”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五》:“﹝ 吳獻臣 ﹞其人軀榦短小,黑瘦骨立。” 沉從文 《會明》:“常常把一個人賦與了特别誇張的體魄,卻又在這峨然巍然的軀幹上安置一顆平庸的心。”
(2).專指胴體部分。
“軀幹”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人或動物身體的主要部分,具體含義如下:
軀幹是人體或動物體的核心部分,不包括頭部、四肢和尾部(如有)。它是身體的中心結構,承載着内髒器官,并通過骨骼、肌肉和神經與四肢相連。
在人體中,軀幹由以下部分組成:
在動物學中,軀幹可泛指無脊椎動物(如昆蟲)的主體部分,或脊椎動物除去頭、尾、四肢後的主幹。例如,魚的軀幹包括鰓部以後至尾鳍前的部分。
有時也用于比喻物體的主體部分,如“大樹的軀幹”或“建築的軀幹結構”,強調核心、支撐性的部分。
“軀幹”一詞既是一個解剖學術語,描述生物體的物理結構,也可引申為對物體核心部分的形象化表達。其核心特征是排除末端附屬部分(頭、四肢),突出中心承載功能。
軀幹是一個名詞,指人體的中央部分或胴體部分,包括胸部、腹部和背部。
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肉),右邊的部首是日(太陽)。共有15畫。
軀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軀幹被寫成「軀幹」。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軀幹的字體稍有不同。軀的字形更加卷曲,幹的字形和現代寫法一緻。這種古代字形可以在一些文獻或古籍中看到。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的軀幹在事故中受傷了。
與軀幹相關的組詞有:軀體、軀殼、軀肢。
與軀幹近義的詞有:身軀、胴體。
與軀幹反義的詞有:四肢、頭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