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imitive;uncultured] 蒙昧;世界未開化的時代
天造草昧。——《易經》
亦作“艸昧”。1.天地初開時的混沌狀态;蒙昧。《易·屯》:“天造草昧。” 王弼 注:“造物之始,始於冥昧,故曰草昧也。”《梁書·武帝紀上》:“自草昧以來,圖牒所記,昏君暴後,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明 高攀龍 《祭顧泾陽先生》:“ 泰伯 來,而 梅裡 片墟,闢東南之艸昧;先生出,而 涇臯 撮土,萃宇宙之文明。” 章炳麟 《文學說例》:“此猶 埃及 古文,以雌蠭表至尊,以牡牛表有力,以駝鳥之羽纖緯平滑,表性行愷直者,雖朔南夐鬲,草昧之始,其情一也。”
(2).猶創始;草創。 晉 荀勗 《食舉樂東西廂歌·時邕》:“爰造草昧,應乾順民。”《隋書·高祖紀下》:“﹝ 申明公 穆 等﹞登庸納揆之時,草昧經綸之日,丹誠大節,心盡帝圖,茂績殊勳,力宣王府。” 宋 陳亮 《問答上》:“當草昧之時,欲以禮義律之,智勇齊之,而不能與天下共其利,則其勢必分裂四出而不可收拾矣。”
(3).形容時世混亂黑暗。 唐 杜甫 《重經昭陵》詩:“草昧英雄起,謳歌曆數歸。” 仇兆鳌 注:“草而不齊,昧而不明,此言 隋 末之亂。” 宋 王鞏 《聞見近錄》:“﹝ 張元 ﹞将行,過 項羽 廟,乃竭囊沽酒,對 羽 極飲,酹酒泥像,又歌‘ 秦皇 草昧, 劉 項 起吞併’之詞,悲歌累日,大慟而遁。” 明 唐寅 《劉秀才墓志》:“ 宋 德不競,天下艸昧,家室播越,譜牒淪沒。”
(4).草野;民間。 宋 梅堯臣 《讀範桐廬述嚴先生祠堂碑》詩:“所遇在草昧,既貴不為起。” 明 李昌祺 《月夜彈琴記》:“ 宋 籙既訖, 元 運方興。草昧英雄,空憐 文相 之勤王。”
“草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權威來源(如漢典、查字典等)的解釋如下:
混沌未開化的狀态
指天地初開時的原始蒙昧時期,常與“天造”連用,如《易經》中“天造草昧”。這種用法強調宇宙或文明尚未成形的初始階段,如“稽古尋根,榛榛莽莽,天造草昧”。
草創、創始階段
用于描述事物剛形成的初期狀态,如政權或制度的初創時期。例如《隋書》中“草昧經綸之日”指國家建立之初的籌劃階段。
混亂動蕩的時世
引申為時局黑暗、社會未開化,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中“開闢草昧,歲紀綿邈”。
民間或草野
少數文獻中代指未受教化的平民階層或偏遠地區。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易經》《隋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草昧》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黎明時分的天色,即天剛亮的時候。也可以形容事情的開端或者初始狀态。
《草昧》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和若幹筆畫。
部首:艹 (cao)、日 (ri)
筆畫:艹-4,日-4
《草昧》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草字表示植物的草木。昧字表示黎明時分的天色。
《草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草昧
在古代漢字中,草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昧字的字形也有所變化。
1. 黎明時分,大地上的草昧中彌漫着一片甯靜。
2. 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草昧之中,準備開啟一段全新的生活。
草木茂盛、昧旦、草地、黎明、草原
拂曉、黎明、破曉、旭日、晨曦
天黑、日暮、黃昏、夜晚、黑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