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imitive;uncultured] 蒙昧;世界未開化的時代
天造草昧。——《易經》
亦作“艸昧”。1.天地初開時的混沌狀态;蒙昧。《易·屯》:“天造草昧。” 王弼 注:“造物之始,始於冥昧,故曰草昧也。”《梁書·武帝紀上》:“自草昧以來,圖牒所記,昏君暴後,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明 高攀龍 《祭顧泾陽先生》:“ 泰伯 來,而 梅裡 片墟,闢東南之艸昧;先生出,而 涇臯 撮土,萃宇宙之文明。” 章炳麟 《文學說例》:“此猶 埃及 古文,以雌蠭表至尊,以牡牛表有力,以駝鳥之羽纖緯平滑,表性行愷直者,雖朔南夐鬲,草昧之始,其情一也。”
(2).猶創始;草創。 晉 荀勗 《食舉樂東西廂歌·時邕》:“爰造草昧,應乾順民。”《隋書·高祖紀下》:“﹝ 申明公 穆 等﹞登庸納揆之時,草昧經綸之日,丹誠大節,心盡帝圖,茂績殊勳,力宣王府。” 宋 陳亮 《問答上》:“當草昧之時,欲以禮義律之,智勇齊之,而不能與天下共其利,則其勢必分裂四出而不可收拾矣。”
(3).形容時世混亂黑暗。 唐 杜甫 《重經昭陵》詩:“草昧英雄起,謳歌曆數歸。” 仇兆鳌 注:“草而不齊,昧而不明,此言 隋 末之亂。” 宋 王鞏 《聞見近錄》:“﹝ 張元 ﹞将行,過 項羽 廟,乃竭囊沽酒,對 羽 極飲,酹酒泥像,又歌‘ 秦皇 草昧, 劉 項 起吞併’之詞,悲歌累日,大慟而遁。” 明 唐寅 《劉秀才墓志》:“ 宋 德不競,天下艸昧,家室播越,譜牒淪沒。”
(4).草野;民間。 宋 梅堯臣 《讀範桐廬述嚴先生祠堂碑》詩:“所遇在草昧,既貴不為起。” 明 李昌祺 《月夜彈琴記》:“ 宋 籙既訖, 元 運方興。草昧英雄,空憐 文相 之勤王。”
"草昧"一詞在漢語詞彙體系中承載着多重語義層次,現結合權威文獻與語言演變規律解析如下:
一、詞源本義 "草昧"由"草"與"昧"複合構成。《說文解字》釋"草"為"草鬥,栎實也",後引申指未開墾的原始植被;"昧"本義為"闇也",即光線昏暗不明。二字組合最早見于《易經·屯卦》彖辭:"天造草昧",孔穎達疏解為"草謂草創,昧謂冥昧",指天地初開時的混沌狀态。
二、語義延伸
原始未開化
《漢語大詞典》定義其核心義為"天地初開時的混沌狀态;蒙昧",如王勃《益州夫子廟碑》"帝車南指,遁七曜於中階;華蓋西臨,載五雲於太甲。雖複星辰蕩越,三元之軌躅可尋;雷雨沸騰,六氣之經綸有序。然則撫銅渾而觀動,握瑤鏡而臨事。見天下之心,志天下之務"即用此典。
文明初創階段
劉勰《文心雕龍·史傳》提出"記編同時,時同多詭,雖定、哀微辭,而世情利害。勳榮之家,雖庸夫而盡飾;迍敗之士,雖令德而常嗤,吹霜煦露,寒暑筆端,此又同時之枉,可為歎息者也",此處引申指文明初創時期的蒙稚狀态。
三、近義辨析 與"洪荒"側重自然原始性不同,"草昧"更強調人文層面的蒙昧狀态。《辭源》對比指出:"洪荒謂太古時代,草昧謂人類文明初啟時",如柳宗元《封建論》"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即屬洪荒意象,而"草昧"則如《尚書·武成》"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所載人文初曙之态。
四、文獻流變 該詞在曆時演變中呈現語義收束趨勢。唐宋以降多用于典章文獻,如《舊唐書·高祖紀》"隋氏失馭,天下沸騰,朕親當矢石,掃清區宇,此豈一人之謀,實賴群工之助"即指代前朝亂世。明清小說中漸次淡出,轉為書面雅語。
“草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權威來源(如漢典、查字典等)的解釋如下:
混沌未開化的狀态
指天地初開時的原始蒙昧時期,常與“天造”連用,如《易經》中“天造草昧”。這種用法強調宇宙或文明尚未成形的初始階段,如“稽古尋根,榛榛莽莽,天造草昧”。
草創、創始階段
用于描述事物剛形成的初期狀态,如政權或制度的初創時期。例如《隋書》中“草昧經綸之日”指國家建立之初的籌劃階段。
混亂動蕩的時世
引申為時局黑暗、社會未開化,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中“開闢草昧,歲紀綿邈”。
民間或草野
少數文獻中代指未受教化的平民階層或偏遠地區。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易經》《隋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蒼鹭廠甸匙面魚除官楚人騷賜祭錯揉伄儅兒女煩費肥逸浮石沈木甘至光膺觀睄雚澤鬼魋黑闆河間畫眉京兆熀耀畫隱回歸鹘鸰眼交底結縷虧點連戰皆捷療渴理察流演陋套摩挲門楔米糱莫可究诘木馬子木正年老力衰撚弄陪敦平吉乾符杞狗情寃崎岖秋雕神疲申舒雙氧水疏妄桃花癸水田青萬靈違心之論文教溫雅獻可險戾小試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