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六·錢葆馚》:“有僧至門,持一椷書雲自 天童 來,舍人啟視之,殊不駭訝。”
“駭訝”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中曾使用該詞:“有僧至門,持一椷書雲自天童來,舍人啟視之,殊不駭訝。” 此例中“駭訝”描述對僧人突然到訪的平淡反應,反襯事件本身的離奇。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如:“聽聞此事,衆人無不駭訝。” 表達超出尋常認知的驚訝感。
以上信息綜合了權威詞典釋義及古籍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池北偶談》原文。
《駭訝》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非常驚訝或震驚的狀态。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駭”字的部首是“骨”,“訝”字的部首是“言”,它們分别表示了不同的含義。《康熙字典》記錄了《駭訝》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具有相同的意義。
“駭”字的拆分部首是“骨”,它是指骨頭的意思,表示恐懼和驚訝的心情。而“訝”字的拆分部首是“言”,表示語言和口語的意思,表示言語表達出來的啧異和驚訝。
《駭訝》這兩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形體。在繁體字中,這兩個字分别是“駭”和“訝”。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化,但它們的意思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在繁體字中,這兩個字的寫法分别是“駭”和“訝”,這種寫法延續至今,被一些研究古代文化的人士使用。
以下是一些使用《駭訝》的例句:
1. 我聽到這個消息,感到非常駭訝。
2. 他的表演讓觀衆感到了駭訝和驚歎。
除了《駭訝》,還可以使用一些近義詞來表達相似的意思,如:驚訝、震驚、吃驚等。反義詞則可以使用平靜、冷靜、無動于衷等,來表示相反的狀态。
一些使用駭訝的組詞包括:駭人聽聞、駭人心弦、駭浪人心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