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書的一種筆法。謂行筆須藏鋒。 唐 陸羽 《懷素别傳》:“ 鄔兵曹 弟子問之曰:‘夫草書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 張長史 覩孤蓬驚沙之外,見 公孫大娘 劍器舞,始得低昂迴翔之狀,未知 鄔兵曹 有之乎?’ 懷素 對曰:‘似古釵腳,為草書竪牽之極。’…… 顔公 曰:‘師竪牽古釵腳,何如屋漏痕?’ 素 抱 顔公 腳唱賊。久之, 顔公 徐問之曰:‘師亦有自得之乎?’對曰:‘貧道觀夏雲多奇峰,輒嘗師之。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無壁折之路,一一自然。’ 顔公 曰:‘噫!草聖之淵妙,代不絶人,可謂聞所未聞之旨也。’” 宋 姜夔 《續書譜·用筆》:“屋漏痕,欲其橫直勻而藏鋒。”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綴法》:“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無起止,即藏鋒也。”
“屋漏痕”是中國書法術語,源于唐代書法家顔真卿與懷素的對話,用于形容一種自然凝重的筆法效果。以下是詳細解析:
“屋漏痕”字面指雨水從破舊屋壁滲漏時,在牆面留下的蜿蜒痕迹。顔真卿以此比喻書法行筆應如自然滲透的雨水,既保持線條的凝重感,又體現流暢的節奏。此說首次見于陸羽《釋懷素與顔真卿論草書》,懷素聽後贊歎“得之矣”。
此筆法被視為草書的核心美學之一,與“錐畫沙”“壁坼紋”等并列,代表書法中對“力”與“勢”的平衡追求。顔真卿借自然現象提煉出書法線條的質感,對後世影響深遠。
在繪畫中,“屋漏痕”也被用于描述線條的韻律感,如吳蓬《芥子園畫譜》教程中強調其“澀而不滞”的筆墨表現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代書家對“屋漏痕”的不同解讀,可參考道客巴巴的專題分析(來源:)。
屋漏痕是一個成語,意為屋子漏水卻有痕迹。比喻事情發生,雖然已經有迹象但還沒有産生明顯後果。
屋漏痕的拆分部首為屍、毛、疒,疒在這裡是疤痕的疒。它的筆畫數為10,屋(5畫),漏(13畫),痕(10畫)。
屋漏痕最早出現在《晉書·郄慮傳》。從字面意思來看,屋漏痕是指屋子的漏洞造成的痕迹。而引申為成語,表示事情的發生往往在早期就會顯示出一些迹象,但可見後果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
屋漏痕的繁體是屋漏痕。
古時候,屋漏痕的寫法與現在相同。
他多次警告自己,但對于那個事情,他總是像屋漏痕一樣忽略了。
屋漏痕沒有常見的組詞。
近義詞有:情有可原、有先見之明、早知今日。
反義詞有:事後諸葛亮、追悔莫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