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屋漏痕的意思、屋漏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屋漏痕的解釋

草書的一種筆法。謂行筆須藏鋒。 唐 陸羽 《懷素别傳》:“ 鄔兵曹 弟子問之曰:‘夫草書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 張長史 覩孤蓬驚沙之外,見 公孫大娘 劍器舞,始得低昂迴翔之狀,未知 鄔兵曹 有之乎?’ 懷素 對曰:‘似古釵腳,為草書竪牽之極。’…… 顔公 曰:‘師竪牽古釵腳,何如屋漏痕?’ 素 抱 顔公 腳唱賊。久之, 顔公 徐問之曰:‘師亦有自得之乎?’對曰:‘貧道觀夏雲多奇峰,輒嘗師之。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無壁折之路,一一自然。’ 顔公 曰:‘噫!草聖之淵妙,代不絶人,可謂聞所未聞之旨也。’” 宋 姜夔 《續書譜·用筆》:“屋漏痕,欲其橫直勻而藏鋒。”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綴法》:“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無起止,即藏鋒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屋漏痕"是中國傳統書法理論中的重要術語,原指雨水經年累月從屋頂滲漏後,在牆面上形成的自然蜿蜒痕迹。在書法藝術中,這一概念被引申為用筆技法與審美意境的最高追求,具體包含三層内涵:

一、技法層面

指運筆時通過腕力調控形成的澀勢效果。唐代書法家顔真卿在《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提出,行筆應如"屋漏痕",強調中鋒用筆時需保持筆毫與紙面的摩擦力,産生遒勁凝練、似滞實暢的線條質感,避免輕滑浮薄之弊(參考《曆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二、章法層面

宋代米芾《海嶽名言》将"屋漏痕"解讀為字勢的自然錯落。如同滲水痕迹的隨機分布,書法結體應在規整中見參差,通過字形大小、疏密、斜正的微妙變化,達到"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空間韻律(參考《中國書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三、哲學層面

明代董其昌《畫禅室隨筆》賦予其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認為書法創作應效法自然造化的無意識狀态,摒棄刻意做作的安排,使筆墨痕迹如屋漏般渾然天成,體現道家"大巧若拙"的藝術理想(參考《中國美學史大綱》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該術語現存最早文獻記載見于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顔真卿論草書》,其中詳細記錄了顔真卿以"屋漏痕"比喻藏鋒用筆的經典對話,成為後世書法理論體系建構的重要基石(參考《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網絡擴展解釋

“屋漏痕”是中國書法術語,源于唐代書法家顔真卿與懷素的對話,用于形容一種自然凝重的筆法效果。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起源

“屋漏痕”字面指雨水從破舊屋壁滲漏時,在牆面留下的蜿蜒痕迹。顔真卿以此比喻書法行筆應如自然滲透的雨水,既保持線條的凝重感,又體現流暢的節奏。此說首次見于陸羽《釋懷素與顔真卿論草書》,懷素聽後贊歎“得之矣”。

二、筆法特點

  1. 藏鋒澀行:行筆時需藏鋒,避免輕浮,通過手腕力量控制墨色深淺,形成如牆面水痕般的滞澀感。
  2. 自然靈動:雖強調力度,但需保持筆勢的蜿蜒自如,如雨水遇牆面凹凸自然流轉,達到“一一自然”的境界。

三、藝術價值

此筆法被視為草書的核心美學之一,與“錐畫沙”“壁坼紋”等并列,代表書法中對“力”與“勢”的平衡追求。顔真卿借自然現象提煉出書法線條的質感,對後世影響深遠。

四、延伸應用

在繪畫中,“屋漏痕”也被用于描述線條的韻律感,如吳蓬《芥子園畫譜》教程中強調其“澀而不滞”的筆墨表現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代書家對“屋漏痕”的不同解讀,可參考道客巴巴的專題分析(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室八矢被蓋慘絕人寰扯絡陳紅赤牒出于無奈擋人牌頂收動力機東曦既駕短後衣返顧诽毀高竿告教公私要速珖琅瓜潤梏亡汗慄好漢不吃眼前虧昏惰火遁家闾薦拔尖叫蛟鲸經生書聚斂科枝孔揭跨子枯枿朽株林鐘路心露珠枚筮面數咆躍缾居鋪蓋卷兒切象齊民要術勸務柔瑩撒撇梢溝釋神水盜鼠賊壇畤恬養鐵打貼席晩籁萬壽聖節曉識遐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