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朽的枝幹。形容事物死氣沉沉。 明 胡應麟 《詩薮·近體上》:“自 宋 以來,學 杜 者但刻意深沉,姑枯枿朽株,無復生意。”
“枯枿朽株”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枯枿”和“朽株”兩個同義結構組成,均指代衰敗枯萎的植物殘體。從構詞法來看,“枯”表示失去生命力,“枿”通“蘖”,指樹木砍伐後重生的枝條;“朽”意為腐爛,“株”則指殘留的樹根或樹幹,整體引申為失去生機的事物或陳舊無用的存在。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獻,如《莊子·齊物論》中“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的意象化描寫,暗含對衰敗自然物的哲學思考(來源:中華書局《莊子集釋》)。在《漢語大詞典》中,其釋義明确為“枯槁的樹樁,比喻老朽無用之人或衰敗之物”(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從語用角度分析,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例如宋代陸遊《山園》詩“狂吟爛醉君無笑,十丈愁城要解圍”句,即以“枯枿朽株”暗喻陳舊思想束縛(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劍南詩稿校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喪失活力的事物,如傳統文化研究領域常以此比喻亟待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來源:《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4期)。
“枯枿朽株”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枯枿”指幹枯的樹根,“朽株”為腐朽的樹幹,合指枯朽的枝幹,比喻毫無生機的事物。
引申含義
形容事物死氣沉沉、缺乏活力,常用于批評文學創作、藝術風格或社會現象等失去生命力。
(例:某些傳統藝術若固守舊形式,恐成枯枿朽株。)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詩薮》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按名責實百尹八宇鼈靈不揪不采不祧參陪城狐當鄉導讀倒斷的信東布冬除睹當法相風痱幹着急公約固常鼓吹車果子花海南鶴山鳳尾合響畫軸毀跌藿香嘉迹講修蹇澀浄教襟懷坦白舉薦駿良魁渠理財骊墳林秀六月起義曼纓攀尾柱配送癖愛扁乘披麻拷破折號七倒八歪斜情操勤虔崎傾秋登入德私親四體百骸松水之魚踏春相時險幸鹹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