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污隆”。亦作“汚隆”。1.升与降。常指世道的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汉 刘向 《列仙传·马丹赞》:“ 马丹 官 晋 ,与时污隆,事 文 去 献 ,显没不穷。” 唐 刘知几 《史通·载言》:“国有否泰,世有污隆。” 清 钱谦益 《<瑞芝山房初集>序》:“古之人其胸中无所不有,天地之高下,古今之往来,政治之汚隆,道术之醇驳,苞罗旁魄,如数一二。”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取辩乎一物,而原极天下之污隆。”
2.指地形的高下。 晋 潘岳 《西征赋》:“凭高望之阳隈,体川陆之污隆。” 明 刘基 《再用韵》:“旱魃为妖殄岁功,田畴龟坼徧污隆。”
“汙隆”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形和字义两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汙”同“污”,原指低洼积水之地,引申为卑下、衰微;“隆”指高起、隆起,引申为兴盛、显达。二字组合后,形成对立统一的语义结构,常表示事物的盛衰起伏或地势的高低不平。
词源解析
该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礼记·檀弓》中“道有汙隆”即指道路高低不平。魏晋时期被赋予抽象含义,如《文心雕龙·时序》云“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故略举大较,摹体统于汙隆”,此处指文风的盛衰变迁。
语境应用
参考资料:
“汙隆”(也写作“污隆”“汚隆”)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世道兴衰或政治变迁
指社会盛衰、政治兴替的升降变化。例如:
地形高低起伏
描述地理形势的高低差异。例如: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引申或本义。
挨饿受冻宝筏襃化碧藉藉侧武禅栖逞欲仇贼促轸得失點睛迭罗斗笠督録防风房露方头不律忿忿不平复出辅翊槁枲公律惯串薨殒怀矜花酒徽剧火烫胡桃油假开借路敬佩金碗舅嫂拘拏儿牢九晾晒临时施宜蒌室緑核盲井冕绅念合咆哮西风撇欠平衍旷荡旗开得胜清熟乳腺涉险侍视寿木説亲四脚铜镪外除晚莫霞首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