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竭;空乏。《淮南子·精神訓》:“情心鬱殪,形性屈竭,猶不得已自強也。”《後漢書·何敞傳》:“又中州内郡,公私屈竭,此實損膳節用之時。” 宋 司馬光 《日食遇陰雲不見乞不稱賀狀》:“二年二月日有食之,四方見,京師不見。 谷永 以為百姓屈竭,禍在外也。”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肅宗 以後,財力屈竭,勳官不足以勸武功,府庫不足以募戰士。”
“屈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及用法: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淮南子》《後漢書》等原著。
屈竭(qū jié)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隱藏聚集、隱藏壓抑,不能再發展、不能再支撐的意思。屈竭的拆分部首為屍和竹,筆畫數為12。它的來源是從古漢字“屈”和“竭”組合而成。
在繁體中,屈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屈竭。
在古時候,漢字“屈”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是“彳”和“月”組合而成,表示一個人彎腰低頭。而漢字“竭”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是一個“水”字旁邊有一個“乂”。
以下是一些例句,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屈竭的意思:
1. 激情經過一系列挫折,逐漸屈竭起來。
2. 這家公司的資源已經屈竭無法再繼續擴張。
屈竭的近義詞包括:枯竭、耗竭、精疲力盡。
屈竭的反義詞包括:蓬勃、充沛、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