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人亡政息的意思、人亡政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人亡政息的解釋

謂賢臣不在位,則所行善政便會遭到廢棄。語出《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孔穎達 疏:“若位無賢臣,政所以滅絶也。”後指執政者死後其政不行。參見“ 人存政舉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人亡政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當執政者或賢臣去世後,其推行的政治措施也隨之廢止。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該成語由“人亡”和“政息”兩部分構成:“人亡”指掌權者死亡或離任,“政息”指政治措施被廢棄。整體強調執政者個人對政策存續的決定性作用,隱含對“人治”弊端的批判。

  2. 出處與背景
    成語源自《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穎達在注釋中進一步指出,若缺乏賢臣,政策便難以延續,突顯古代政治對個人能力的依賴。

  3. 用法與評價

    • 語法結構:連動式,含貶義,多用于描述因權力更疊導緻政策中斷的現象。
    • 反義詞:“人存政舉”,即賢者在位時政策得以推行。
    • 現實意義:反映傳統社會“人治”特點,與現代社會強調制度建設的理念形成對比。
  4. 擴展理解
    該成語常用于曆史或政治分析中,例如清代梁啟超曾以“人亡政息”批評依賴個人而非制度的治理模式。現代語境下,也借指領導層變動引發的政策不連貫問題。

總結來看,“人亡政息”不僅是一個曆史成語,更是對政治生态中個人影響力與制度穩定性關系的深刻反思。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人亡政息的意思

《人亡政息》是一個成語,意為人死了,政權也将會停止運轉。它描述了當權者的命運與國家或政權的命運之間的緊密聯繫。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人亡政息》的拆分部首是人和政,部首分别為“人”和“⺒”,其中“⺒”是一個獨立的部首。

根據《新華字典》的統計,整個成語“人亡政息”共有12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人亡政息》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四年》:“人亡而後有政,其亡可立而待也。”在古代,政權的更疊常常伴隨着統治者的離世或權力的轉移。

在繁體字中,《人亡政息》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體形狀有所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成語“人亡政息”沒有固定的古漢字寫法。不同的文獻和文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書寫這個成語。

例句

他是該國的*********,他掌握着一切權力,一旦他去世,就可能導緻“人亡政息”,國家陷入無政府狀态。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政治、政權、人命、亡故。

近義詞:人死政衰、人亡政微。

反義詞:延續政權、政權常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