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苔藓類植物,多生于潮濕的地方。又名昔邪、垣衣等。《山海經·西山經》:“﹝ 小華之山 ﹞其草有萆荔,狀如烏韭,而生於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郭璞 注:“烏韭,在屋者曰昔邪,在牆者曰垣衣。”《廣雅·釋草》:“昔邪,烏韭也。” 王念孫 疏證:“皆苔屬也。” 唐 楊炯 《青苔賦》:“烏韭兮緑錢,金苔兮石髮。” 唐 崔融 《瓦松賦》:“慙 魏 宮之烏韭,恧 漢 宮之紅蓮。”
烏韭是漢語中對鱗始蕨科植物烏蕨的民間俗稱,其名稱源于植株形态特征:葉片深綠近墨(烏),叢生姿态似韭菜(韭)。以下是基于權威典籍的釋義:
烏韭(學名:Stenoloma chusanum)為多年生蕨類植物,高30-100厘米。根狀莖短而橫走,密被赤褐色鑽狀鱗片;葉片披針形,三至四回羽狀細裂,小羽片楔形,葉脈二叉分枝。孢子囊群生于裂片頂端,囊群蓋杯狀。
《本草綱目》稱其“解毒、止血”,《中華本草》記載其性味苦寒,歸肝、肺、大腸經,具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效,主治感冒發熱、肝炎、腸炎等。現代研究證實其含黃酮類化合物,對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地方别名包括“烏蕨”“小葉野雞尾”(華東)、“蜢蚱參”(福建),其名“烏韭”生動體現葉片色澤與叢生特性,反映古人觀察自然的樸素智慧。
參考來源:
“烏韭”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烏韭(wū jiǔ)是一種蕨類植物,屬于蕨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株可高達65厘米,根莖短而橫走,葉片呈披針形,四回羽狀細裂。其名稱在古籍中常與苔藓類植物混淆,實際為蕨類。
《山海經·西山經》提到:“(小華之山)其草有萆荔,狀如烏韭,而生於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說明其形态與藥用價值在古代已被記錄。
據《本經》記載,烏韭性味甘寒,可治療皮膚寒熱症狀,并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利小腸膀胱氣)。現代民間亦用其根莖入藥,有清熱解毒之效。
唐代楊炯《青苔賦》中“烏韭兮綠錢”一句,以文學形式描繪了其生長特性。需注意其與苔藓類植物的區别,實際分類為蕨科植物。
抱廈廳悲觀厭世比較級鱍剌船到橋頭自會直大邑點歌董統高王宮庭音樂還來橫列紅頭文件紅心黃石老揮掃魂瓶監利揵子交甫急遞湝湝解離金翡翠荊桃金瑜聚螢開新欿切空蒼口頭話況古狂瀾老先人闆闆類攢斂斂鱗眴陪賞千衛親驩秋婦球後榷課視印受署壽元雙筆熟梅天述宣退校網羅危睇渭濁泾清窩囊肺吳練祥序閑可銜绁蕭疏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