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乌韭的意思、乌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乌韭的解释

一种苔藓类植物,多生于潮湿的地方。又名昔邪、垣衣等。《山海经·西山经》:“﹝ 小华之山 ﹞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於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郭璞 注:“乌韭,在屋者曰昔邪,在墙者曰垣衣。”《广雅·释草》:“昔邪,乌韭也。” 王念孙 疏证:“皆苔属也。” 唐 杨炯 《青苔赋》:“乌韭兮緑钱,金苔兮石髮。” 唐 崔融 《瓦松赋》:“慙 魏 宫之乌韭,恧 汉 宫之红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乌韭是汉语中对鳞始蕨科植物乌蕨的民间俗称,其名称源于植株形态特征:叶片深绿近墨(乌),丛生姿态似韭菜(韭)。以下是基于权威典籍的释义:

一、植物学特征

乌韭(学名:Stenoloma chusanum)为多年生蕨类植物,高30-100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密被赤褐色钻状鳞片;叶片披针形,三至四回羽状细裂,小羽片楔形,叶脉二叉分枝。孢子囊群生于裂片顶端,囊群盖杯状。

二、药用价值与典籍记载

《本草纲目》称其“解毒、止血”,《中华本草》记载其性味苦寒,归肝、肺、大肠经,具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效,主治感冒发热、肝炎、肠炎等。现代研究证实其含黄酮类化合物,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三、别名与文化内涵

地方别名包括“乌蕨”“小叶野鸡尾”(华东)、“蜢蚱参”(福建),其名“乌韭”生动体现叶片色泽与丛生特性,反映古人观察自然的朴素智慧。


参考来源:

  1. 《中国植物志》第3卷,科学出版社
  2.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全国中草药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 《浙江植物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乌韭”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乌韭(wū jiǔ)是一种蕨类植物,属于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株可高达65厘米,根茎短而横走,叶片呈披针形,四回羽状细裂。其名称在古籍中常与苔藓类植物混淆,实际为蕨类。

二、别名与生境

  1. 别名:昔邪、垣衣、乌蕨、雉鸡尾、石发。
  2. 生境:多生于潮湿环境,如山谷石上、墙壁或林地阴湿处。

三、古籍记载

《山海经·西山经》提到:“(小华之山)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於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说明其形态与药用价值在古代已被记录。

四、药用价值

据《本经》记载,乌韭性味甘寒,可治疗皮肤寒热症状,并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利小肠膀胱气)。现代民间亦用其根茎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

五、其他说明

唐代杨炯《青苔赋》中“乌韭兮绿钱”一句,以文学形式描绘了其生长特性。需注意其与苔藓类植物的区别,实际分类为蕨科植物。

别人正在浏览...

阿谤白衣人阪田本本主义边谍不等价交换藏机孱昧朝烛锉角媒人荡汰颠米顿跌恶人自有恶人磨飞冲丰规构兴罐笼贯通骨惊果然如此果是何何化变疆徼交兵讦讼解运金刚座荆樲就任阆风巅乐阕连枝并头镂玉裁冰论力轮驺甿讼牧工藕粉情首日里声控时乖运舛诗箧石塘守符私试素菜谇讛恬简铜駝娓娓动听唯我独尊文陛乌鸟之情五雅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贤助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