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代教授五经的学官。《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九年﹞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
“五经师”是汉代设立的学官名称,其核心职责为教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以下是综合考据后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职责
五经师是汉代官方任命的学术官职,专司五经的传授与研究。据《后汉书·明帝纪》记载,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朝廷为四姓外戚子弟开设学校时,“置五经师”以系统教授经典。
历史背景与意义
汉代推崇儒学,五经师制度体现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通过设立专职学官,朝廷加强了对经学教育的控制,同时为选拔官吏储备人才。
相关延伸
注:五经师制度与后世书院制度(如提及的“五经书院”师道理念)存在历史传承关系,但二者职能范畴不同。
《五经师》是一个词汇,它的意思是指能够解读五经的人。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经》和《春秋》。
拆分部首和笔画:五经师的拆分部首是“五”和“师”,五的部首是一,师的部首是攵。五经师共有13个笔画。
来源:五经师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学者。儒家经典是古代儒家学者们的研究对象,而能够精通这些经典并传授给后人的人则被称为五经师。
繁体:五经师的繁体写法为「五經師」。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五经师的古代写法为「五經師」。
例句:他是一位资深的五经师,能够深入解读儒家经典。
组词:五经、经师
近义词:经典解读者、儒家专家
反义词:经史百家通、不了解儒家经典的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