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禅代的意思、禅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禅代的解釋

(1).指帝位的禅讓和接替。 漢 班彪 《王命論》:“雖其遭遇異時,禪代不同,至于應天順人,其揆一焉。”《三國志·魏志·明帝記》“追諡 山陽公 為 漢孝獻皇帝 ” 裴松之 注引《獻帝傳》:“詔曰:‘蓋五帝之事尚矣。 仲尼 盛稱 堯 舜 巍巍蕩蕩之功者,以為禪代乃大聖之懿事也。’” 明 歸有光 《宋史論贊·範質王薄魏仁浦》:“然 質 以文學自媚于禪代之間,而 仁浦 倒印激怒,何其危哉!”

(2).交替。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九:“氣自子至巳為陽,自午至亥為陰,遞相禪代,進退無時。” 清 唐甄 《潛書·博觀》:“形非異,即精之成也;精非異,即形之初也。收於實,結於彈,禪代不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禅代(chán dài)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殊概念,指君主通過表面“禅讓”的方式将帝位讓給權臣,實則暗含政權更疊與朝代更替。其核心包含兩層含義:


一、字義解析

  1. “禅”(chán)

    源自“禅讓”(shàn ràng),本義為帝王自願将統治權讓予賢者。如《尚書》載堯舜禹的和平權力交接。在“禅代”中,“禅”被異化為表面儀式化的讓位程式,掩蓋實際的政治脅迫。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245頁。

  2. “代”(dài)

    意為取代、更替,強調新王朝對舊政權的颠覆。如《說文解字》:“代,更也”,指政權實質性轉移。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2013年,第78頁。


二、曆史實踐與政治本質

禅代是以禅讓之名行篡奪之實的政治操作,常見于權臣架空皇權後,迫使君主“自願”讓位,以規避“弑君篡逆”的道德風險。典型特征包括:


三、典型史例

  1. 王莽代漢(公元8年)

    西漢末,王莽以“安漢公”身份攝政,假托符命迫使孺子嬰禅位,建立新朝。

    來源:《漢書·王莽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4049頁。

  2. 曹丕代漢(公元220年)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其子曹丕逼漢獻帝禅讓,改國號魏,終結東漢。

    來源:《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中華書局,1959年,第62頁。

  3. 司馬炎代魏(公元265年)

    司馬昭專權後,其子司馬炎仿曹丕模式,受魏元帝禅讓建立西晉。

    來源:《晉書·武帝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50頁。


四、文化影響

禅代制度催生了正統性論述的構建,如“五德終始說”為新朝提供天命依據(如北魏以土德代晉之火德)。後世史家亦以“曲筆”隱晦批判其虛僞性,如《史通》稱此類記載“飾僞誣真”。

來源:《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陳蘇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89頁。


結論

“禅代”是中國帝制時代權力過渡的特殊形态,以儒家禅讓理想為外衣,實質是王朝更疊的政治工具。其運作邏輯深刻反映了傳統政治中名實分離的權謀本質,成為中古政權交替的典型模式。

網絡擴展解釋

“禅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和發音區分。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主要含義(發音shàn dài)

  1. 帝位的禅讓與接替
    指古代君主通過和平方式将皇位讓給賢者,而非世襲。例如:

    • 漢朝班彪《王命論》提到“雖其遭遇異時,禪代不同”,強調順應天命的政權更替。
    • 《三國志》記載魏明帝追谥漢獻帝時,稱禅代是“大聖之懿事”。
  2. 交替、更疊
    泛指事物或權力的周期性替換。如清代周亮工描述陰陽二氣“遞相禪代,進退無時”。

二、其他含義(發音chán dài)

部分資料提到與佛教相關的引申義,但權威性較低:

三、補充說明

建議優先參考高權威來源(如、5、6、10)的曆史解釋,其他引申義可作為輔助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柏篁幫興鼻凹避浄擦摩剗期赤氏遲早綽菜祠田滴漉渡仔俯拾即是綱常鋼盔公府鈎婁挂鱗冠昏紅事黃間花衢滑水惠司勒回星混通佳口監印狡啟繼承人積水倦勞狂醒誇誣羸民累夜流冗冒昧門豹蜜草末規納石譴誡僑滙清詠穹石取巧圖便軟癱子貨箬篰書刺束手受斃思且四照花宿負素昔土泥王霸纨袴膏粱污七八糟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