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教育。 晋 傅玄 《仲春振旅》:“仲春振旅,大致民,武教於时日新。” 清 唐甄 《潜书·两权》:“昔者 齐 乱而 管仲 用之, 燕 弱而 乐毅 用之,六国散而 信陵君 用之,遂能霸天下,举强 齐 ,挫暴 秦 者,诚能修武教而得士心也。”
"武教"是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的军事教育概念,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定义 《汉语大词典》第6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将"武教"定义为"军事训练与武德教化相结合的培育体系",强调该词包含战术技能传授与精神品格塑造的双重内涵。这一解释在《中国军事教育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中得到印证,书中指出武教在古代指"射御之术与忠勇之训并重"的军士培养模式。
历史演变 据《辞源》修订本(2015年)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吴子·图国》:"内修文德,外治武教",此时特指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军事训练制度。至宋代《武经总要》中,词义扩展为包含阵法演练、兵器操作等系统化军事教育体系。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补充当代语义,指出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可指代"军事院校开展的战术理论与实战技能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编著的《军事教育概论》进一步细化,认为现代武教包含"信息化作战指挥培养"等新维度。
“武教”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军事教育,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武教”由“武”与“教”组合而成: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
历史上,“武教”多用于描述国家或军队的军事训练体系。例如,天理教起义中“武教头”指军事教官,体现实际应用。
当代语境中,“武教”可泛指武术教育或军事化训练,但核心仍围绕纪律、技能培养展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沪江词典、汉典等来源。
惼心不早当晩岔口察纳冲注黜典德厚流光豆稭非道奉教伏虎高人一筹革变绠縻亥合还至含煦糊突桶将顺叫苦不迭结好劫路僦丁救过不暇俊羔剧增开顶风船礚礚垒口绿藻麦芽门夫缪荃孙南渡袅袅娜娜弄諠偶蹄目慓敢凭城破头烂额堡团倾盆清耀秦望确指人造卫星塞角扫雷舰石萝手翰竖鳞陶器厂渟泓通解土笼瓮间详考向事鸮心鸝舌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