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疲憊貌。 王闿運 《嚴伯受甫哀詞》:“闒頓奄息兮,驥之不鳴。”
“阘頓”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學研究資料。
阘頓(讀音:tà dùn)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含義和特征。
阘頓的意思是指地勢高聳陡峭,形勢險要的地方。形容山峰高聳峻峭,也可以用來形容城牆等建築物高大而堅固。
阘頓是一個四字詞語,由“阜”、“廣”、“雲”、“阝”四個部首組成。
其中,“阜”字意為土堆,由8個筆畫組成。
“廣”字意為廣場,由3個筆畫組成。
“雲”字意為雲朵,由4個筆畫組成。
“阝”字為“阜”的簡化字,它是一個單獨的部首,由2個筆畫組成。
阘頓的來源較為複雜,其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一書中,系《禮記》的篇目之一。該詞用來形容樂舞的音調高亢婉轉,意味着樂舞之美。
阘頓的繁體字為「闒頓」,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代漢字記載的形式較為繁瑣,因此阘頓在古代的字形寫法也有所差異。例如,可以以「闥壿」或「闥墩」來表達。
1. 那座山峰阘頓險峻,難以攀登。
2. 城牆底部平整,但向上逐漸變得阘頓起來,以防止敵人攻擊。
阘城、阘峰、阘門、阘塢。
峻峭、險峻、險要、陡峭。
平緩、坦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