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烏鬼的意思、烏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烏鬼的解釋

川 俗事奉的鬼神名。或稱烏蠻鬼。 唐 杜甫 《戲作俳諧遣悶》詩之一:“異俗籲可怪,斯人難并居。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 仇兆鳌 注:“ 蔡寬夫 《詩話》: 元微之 《江陵》詩:‘病賽烏稱鬼,巫占瓦代龜。’自注雲:‘南人染病,競賽烏鬼, 楚 巫列肆,悉賣龜蔔。’烏鬼之名見於此。 巴楚 間,常有殺6*人祭鬼者,曰烏野七神頭,則烏鬼乃所事神名耳。或雲‘養’字乃‘賽’字之誤,理或然也。 邵伯溫 《聞見録》: 夔峽 之人,歲正月,十百為曹,設牲酒於田間,已而衆操兵大噪,謂之養烏鬼。長老言地近烏蠻戰場,多與人為厲,用以禳之。《藝苑雌黃》謂烏蠻鬼。”參閱 宋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七》、 宋 惠洪 《冷齋夜話》卷四。另有二說:(1)鸬鹚的别名。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藝文三》:“ 克 乃按《夔州圖經》,稱 峽 中人謂鸕鷀為烏鬼。 蜀 人臨水居者,皆養鸕鷀,繩繫其頸,使之捕魚。”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烏鬼》:“鸕鷀,水鳥,似鶂而黑, 峽 中人號曰烏鬼。 子美 詩:‘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言此烏捕魚,而人得食之也。”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烏鬼’有種種解釋,有人解為鸬鹚( 四川 人呼為‘漁老鴉’),我認為比較可靠。”(2)豬的别名。或特指祭鬼神用的豬。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七》:“《漫叟詩話》雲……‘予 崇寧 間往 興國軍 ,太守 楊鼎臣 字 漢傑 ,一日約飯鄉味,作蒸豬頭肉,因謂予曰: 川 人嗜此肉,家家養豬, 杜 詩所謂“家家養烏鬼”是也。每呼豬則烏鬼聲,故號豬為烏鬼。’”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四:“僕親見一 峽 中人士 夏侯節 立夫 言:‘烏鬼,豬也。 峽 中人家多事鬼,家養一豬,非祭鬼不用。故於豬羣中6*特呼烏鬼以别之。’此言良是。”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烏鬼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烏鬼”一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與曆史淵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一、字面釋義與核心含義

烏鬼指民間信仰中一種形似烏鴉或水鳥的鬼神,常見于古代文獻對巫術祭祀的記載。其核心含義包含兩點:

  1. 水鳥之神:古代荊楚、巴蜀地區漁民奉養的“鸬鹚”(捕魚水鳥),被神格化為守護神,稱“烏鬼”。杜甫《戲作俳諧體遣悶》中“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即指此俗,反映漁民借祭祀烏鬼祈求漁獲豐饒的習俗。
  2. 精怪泛稱:唐宋筆記中,“烏鬼”亦泛指黑色精怪或邪靈。如《太平廣記》載夜叉“形如烏鬼”,指向黑色鬼魅的泛指概念。

二、文化演變與地域信仰

  1. 鸬鹚崇拜說

    宋代《邵氏聞見錄》考證:“夔、峽人謂鸬鹚為烏鬼。”古人馴養鸬鹚捕魚,視其為靈物,以“烏鬼”之名祭祀,祈求漁業興旺。此說獲《苕溪漁隱叢話》《仇兆鳌注杜詩》等支持,成為主流解釋。

  2. 傩戲神靈說

    部分學者結合西南巫文化,認為“烏鬼”是傩戲中驅疫逐鬼的黑色面具神祇,象征辟邪之力。此觀點見于《中國巫傩面具藝術》等研究,但文獻佐證較少。

  3. 烏鴉關聯說

    因烏鴉通體烏黑且被視為靈鳥,部分地方志将鴉神信仰附會為“烏鬼”,如清代《川沙廳志》載“賽烏鬼,祀鴉神”,然此屬地域性衍生釋義。


三、權威文獻佐證


四、學術争議與辨析

曆代對“烏鬼”的解讀存在分歧:


結論

“烏鬼”的本義指向被神格化的鸬鹚,是古代漁獵文化中祭祀的動物神祇;其引申義則隨地域信仰泛化為黑色精怪。該詞凝結了人與自然互動的民俗心理,亦折射出漢語詞彙在曆史流變中的豐富層次。


參考資料

  1. 仇兆鳌《杜詩詳注》卷二十,中華書局,1979年。
  2. 李昉《太平廣記》卷三五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二,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4. 顧樸光《中國巫傩面具藝術》,貴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
  5. 《川沙廳志·風俗》,清光緒五年刻本。
  6. 《漢語大詞典》第7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
  7.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8.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年。

線上資源(部分可查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烏鬼”是一個具有多重釋義的曆史詞彙,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學術觀點理解:

  1. 鬼神信仰說(主流觀點) 根據唐代杜甫《戲作俳諧遣悶》詩句“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的注解,烏鬼被認為是巴楚地區(今川渝、湖北一帶)民間祭祀的鬼神,又稱“烏蠻鬼”。元稹《江陵》詩注中提及“南人染病,競賽烏鬼”,說明該信仰與祛病祈福相關,仇兆鳌注引蔡寬夫《詩話》推測“養”實為“賽”之誤,即通過競賽儀式祭拜烏鬼。

  2. 鸬鹚說(地方志佐證) 《夔州圖經》記載三峽地區将鸬鹚稱為“烏鬼”,蜀地漁民馴養鸬鹚捕魚,用繩索系其頸部防止吞食大魚,這與杜甫詩中“頓頓食黃魚”的漁業景象相契合。此說因有地方志支撐,被部分學者視為更貼近詩句原意。

  3. 其他争議釋義

學術争議點:兩種主流觀點長期并存。鸬鹚說更符合詩句中漁業生産場景,而鬼神說則需結合“賽神”民俗解讀。現代學者多主張結合曆史語境綜合考量,認為兩種解釋可能并行不悖——鸬鹚捕魚習俗或與當地水神祭祀存在文化關聯。

建議進一步查閱《杜詩詳注》和《夔州府志》等古籍,或參考程千帆、葉嘉瑩等學者的杜甫詩注本獲取深度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拔和百諾敗趨百勝寶纛杯中傳杯弄盞促辔打場砀突靛颔躲債訪知趕船高空槽詭丑骨肉親雇替呵婆婆紅人闳耀滑菜貨貝火工戬福交承矯若遊龍椒葉妓婦經濟作物稷食救時厲俗卷軸裝咖啡色克羅地亞劻襄勞薪诔辭曆史唯物主義陸次爐具難説話念省乾烘茶淺蠻青雲器秋享軟翅紗巾聲音手癬漱齧送青鎖鐐體趣突現僞薄委世帷闼窩線伍子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