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乌鬼的意思、乌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乌鬼的解释

川 俗事奉的鬼神名。或称乌蛮鬼。 唐 杜甫 《戏作俳谐遣闷》诗之一:“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仇兆鳌 注:“ 蔡宽夫 《诗话》: 元微之 《江陵》诗:‘病赛乌称鬼,巫占瓦代龟。’自注云:‘南人染病,竞赛乌鬼, 楚 巫列肆,悉卖龟卜。’乌鬼之名见於此。 巴楚 间,常有杀6*人祭鬼者,曰乌野七神头,则乌鬼乃所事神名耳。或云‘养’字乃‘赛’字之误,理或然也。 邵伯温 《闻见録》: 夔峡 之人,岁正月,十百为曹,设牲酒於田间,已而众操兵大噪,谓之养乌鬼。长老言地近乌蛮战场,多与人为厉,用以禳之。《艺苑雌黄》谓乌蛮鬼。”参阅 宋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七》、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四。另有二说:(1)鸬鹚的别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三》:“ 克 乃按《夔州图经》,称 峡 中人谓鸕鷀为乌鬼。 蜀 人临水居者,皆养鸕鷀,绳繫其颈,使之捕鱼。”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乌鬼》:“鸕鷀,水鸟,似鶂而黑, 峡 中人号曰乌鬼。 子美 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言此乌捕鱼,而人得食之也。”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乌鬼’有种种解释,有人解为鸬鹚( 四川 人呼为‘渔老鸦’),我认为比较可靠。”(2)猪的别名。或特指祭鬼神用的猪。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七》:“《漫叟诗话》云……‘予 崇寧 间往 兴国军 ,太守 杨鼎臣 字 汉杰 ,一日约饭乡味,作蒸猪头肉,因谓予曰: 川 人嗜此肉,家家养猪, 杜 诗所谓“家家养乌鬼”是也。每呼猪则乌鬼声,故号猪为乌鬼。’”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四:“僕亲见一 峡 中人士 夏侯节 立夫 言:‘乌鬼,猪也。 峡 中人家多事鬼,家养一猪,非祭鬼不用。故於猪羣中6*特呼乌鬼以别之。’此言良是。”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乌鬼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乌鬼”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一、字面释义与核心含义

乌鬼指民间信仰中一种形似乌鸦或水鸟的鬼神,常见于古代文献对巫术祭祀的记载。其核心含义包含两点:

  1. 水鸟之神:古代荆楚、巴蜀地区渔民奉养的“鸬鹚”(捕鱼水鸟),被神格化为守护神,称“乌鬼”。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中“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即指此俗,反映渔民借祭祀乌鬼祈求渔获丰饶的习俗。
  2. 精怪泛称:唐宋笔记中,“乌鬼”亦泛指黑色精怪或邪灵。如《太平广记》载夜叉“形如乌鬼”,指向黑色鬼魅的泛指概念。

二、文化演变与地域信仰

  1. 鸬鹚崇拜说

    宋代《邵氏闻见录》考证:“夔、峡人谓鸬鹚为乌鬼。”古人驯养鸬鹚捕鱼,视其为灵物,以“乌鬼”之名祭祀,祈求渔业兴旺。此说获《苕溪渔隐丛话》《仇兆鳌注杜诗》等支持,成为主流解释。

  2. 傩戏神灵说

    部分学者结合西南巫文化,认为“乌鬼”是傩戏中驱疫逐鬼的黑色面具神祇,象征辟邪之力。此观点见于《中国巫傩面具艺术》等研究,但文献佐证较少。

  3. 乌鸦关联说

    因乌鸦通体乌黑且被视为灵鸟,部分地方志将鸦神信仰附会为“乌鬼”,如清代《川沙厅志》载“赛乌鬼,祀鸦神”,然此属地域性衍生释义。


三、权威文献佐证


四、学术争议与辨析

历代对“乌鬼”的解读存在分歧:


结论

“乌鬼”的本义指向被神格化的鸬鹚,是古代渔猎文化中祭祀的动物神祇;其引申义则随地域信仰泛化为黑色精怪。该词凝结了人与自然互动的民俗心理,亦折射出汉语词汇在历史流变中的丰富层次。


参考资料

  1.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
  2. 李昉《太平广记》卷三五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4. 顾朴光《中国巫傩面具艺术》,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
  5. 《川沙厅志·风俗》,清光绪五年刻本。
  6. 《汉语大词典》第7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
  7.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8.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

在线资源(部分可查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乌鬼”是一个具有多重释义的历史词汇,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和学术观点理解:

  1. 鬼神信仰说(主流观点) 根据唐代杜甫《戏作俳谐遣闷》诗句“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注解,乌鬼被认为是巴楚地区(今川渝、湖北一带)民间祭祀的鬼神,又称“乌蛮鬼”。元稹《江陵》诗注中提及“南人染病,竞赛乌鬼”,说明该信仰与祛病祈福相关,仇兆鳌注引蔡宽夫《诗话》推测“养”实为“赛”之误,即通过竞赛仪式祭拜乌鬼。

  2. 鸬鹚说(地方志佐证) 《夔州图经》记载三峡地区将鸬鹚称为“乌鬼”,蜀地渔民驯养鸬鹚捕鱼,用绳索系其颈部防止吞食大鱼,这与杜甫诗中“顿顿食黄鱼”的渔业景象相契合。此说因有地方志支撑,被部分学者视为更贴近诗句原意。

  3. 其他争议释义

学术争议点:两种主流观点长期并存。鸬鹚说更符合诗句中渔业生产场景,而鬼神说则需结合“赛神”民俗解读。现代学者多主张结合历史语境综合考量,认为两种解释可能并行不悖——鸬鹚捕鱼习俗或与当地水神祭祀存在文化关联。

建议进一步查阅《杜诗详注》和《夔州府志》等古籍,或参考程千帆、叶嘉莹等学者的杜甫诗注本获取深度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拔刀相向悲呻闭路産母嘲风龊巷瓷宫蹴蹑蹈觝典砚叮铃顶上阨塞告奉根外施肥鬼主意固件孤洲还白海表皓齿娥眉合下手焕蔚还珠亭绛帻牋简角艺鸡盲金琯金石之计爵人空口白话空说会计师两好合一好梨花云柳娇花媚宁馨儿跑关东破沮前韵全麻深丛申涤申治师楷实利衰闇书课顺风耳顺职四趁恬酒天庙顽拙微恉温慈祥历枭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