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 俗事奉的鬼神名。或称乌蛮鬼。 唐 杜甫 《戏作俳谐遣闷》诗之一:“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仇兆鳌 注:“ 蔡宽夫 《诗话》: 元微之 《江陵》诗:‘病赛乌称鬼,巫占瓦代龟。’自注云:‘南人染病,竞赛乌鬼, 楚 巫列肆,悉卖龟卜。’乌鬼之名见於此。 巴楚 间,常有杀6*人祭鬼者,曰乌野七神头,则乌鬼乃所事神名耳。或云‘养’字乃‘赛’字之误,理或然也。 邵伯温 《闻见録》: 夔峡 之人,岁正月,十百为曹,设牲酒於田间,已而众操兵大噪,谓之养乌鬼。长老言地近乌蛮战场,多与人为厉,用以禳之。《艺苑雌黄》谓乌蛮鬼。”参阅 宋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七》、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四。另有二说:(1)鸬鹚的别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三》:“ 克 乃按《夔州图经》,称 峡 中人谓鸕鷀为乌鬼。 蜀 人临水居者,皆养鸕鷀,绳繫其颈,使之捕鱼。”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乌鬼》:“鸕鷀,水鸟,似鶂而黑, 峡 中人号曰乌鬼。 子美 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言此乌捕鱼,而人得食之也。”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乌鬼’有种种解释,有人解为鸬鹚( 四川 人呼为‘渔老鸦’),我认为比较可靠。”(2)猪的别名。或特指祭鬼神用的猪。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七》:“《漫叟诗话》云……‘予 崇寧 间往 兴国军 ,太守 杨鼎臣 字 汉杰 ,一日约饭乡味,作蒸猪头肉,因谓予曰: 川 人嗜此肉,家家养猪, 杜 诗所谓“家家养乌鬼”是也。每呼猪则乌鬼声,故号猪为乌鬼。’”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四:“僕亲见一 峡 中人士 夏侯节 立夫 言:‘乌鬼,猪也。 峡 中人家多事鬼,家养一猪,非祭鬼不用。故於猪羣中6*特呼乌鬼以别之。’此言良是。”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乌鬼汉语 快速查询。
“乌鬼”是一个具有多重释义的历史词汇,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和学术观点理解:
鬼神信仰说(主流观点) 根据唐代杜甫《戏作俳谐遣闷》诗句“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注解,乌鬼被认为是巴楚地区(今川渝、湖北一带)民间祭祀的鬼神,又称“乌蛮鬼”。元稹《江陵》诗注中提及“南人染病,竞赛乌鬼”,说明该信仰与祛病祈福相关,仇兆鳌注引蔡宽夫《诗话》推测“养”实为“赛”之误,即通过竞赛仪式祭拜乌鬼。
鸬鹚说(地方志佐证) 《夔州图经》记载三峡地区将鸬鹚称为“乌鬼”,蜀地渔民驯养鸬鹚捕鱼,用绳索系其颈部防止吞食大鱼,这与杜甫诗中“顿顿食黄鱼”的渔业景象相契合。此说因有地方志支撑,被部分学者视为更贴近诗句原意。
其他争议释义
学术争议点:两种主流观点长期并存。鸬鹚说更符合诗句中渔业生产场景,而鬼神说则需结合“赛神”民俗解读。现代学者多主张结合历史语境综合考量,认为两种解释可能并行不悖——鸬鹚捕鱼习俗或与当地水神祭祀存在文化关联。
建议进一步查阅《杜诗详注》和《夔州府志》等古籍,或参考程千帆、叶嘉莹等学者的杜甫诗注本获取深度解析。
乌鬼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恐怖色彩的词汇。它常常用来形容一种邪恶的、凶狠的、不可捉摸的存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乌鬼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与之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乌鬼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乌(五点水)和鬼(鬼字部)。
乌的笔画数为四画,鬼的笔画数为六画。
乌鬼这个词的来源具有一定的神话传说色彩。在古代传说中,乌鬼是指一种具有邪恶属性的妖怪。它常常出没在夜晚,袭击行人,给人们带来恐慌和灾害。所以,乌鬼一词逐渐演变成了对凶残和邪恶存在的象征。
乌鬼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烏鬼。
根据古代记载,在古代汉字中,乌鬼的写法稍有不同。乌字曾被写作乌巫,鬼字则写作鬼巫。
1. 在那片乌鬼出没的森林中,很少有人敢靠近。
2. 他的脸色苍白如乌鬼一般,让人不寒而栗。
1. 乌鬼出没:形容某个地方经常发生凶杀案件或其他恶劣事件。
2. 乌鬼般的笑声:形容某个人或某种声音给人一种恐怖和邪恶的感觉。
1. 魑魅魍魉:形容各种凶险恶劣的妖魔鬼怪。
2. 邪灵恶魔:形容邪恶的灵魂或恶魔。
1. 圣善天使:形容善良和正义的天使。
2. 聪明正直人:形容心地善良、正直、聪明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