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ack sheep;an evil member of the herd] 害馬,本指損傷馬的自然本性。後凡足以損害同類或團體的人都稱為害馬或害群之馬
但我在廠裡好比是一家之主,我不能容忍那種害群之馬。——茅盾《子夜》
有害于馬群的壞馬。比喻危害集體的人。 ********* 《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關于服務的态度》:“在工作上拆爛污,成績上惡劣的同事是我們的害群之馬。” 洪深 《女人女人》第二幕:“我們大家應該站在一條戰線上,奮鬥到底,對付一個害群之馬。”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四章:“殺得這幾個害群之馬大敗而逃。”參見“ 害馬 ”。
“害群之馬”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出自《莊子·徐無鬼》。傳說黃帝向牧童請教治理天下的方法,牧童回答:“治理天下如同牧馬,隻需除掉害群之馬即可。” 宋代劉安世在《盡言集》中也引用此語,進一步強化其比喻意義。
這一成語提醒人們關注集體中的負面個體,強調維護整體利益的重要性。無論是組織管理還是社會治理,識别并妥善處理“害群之馬”都是保持和諧的關鍵。
《害群之馬》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某個人在一個群體中不遵守規則,自私自利,給整個群體帶來不利影響的人。
《害群之馬》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宀、羊和馬。其中,宀是寶蓋頭的部首,代表住宅和避難;羊是正常書寫中的部首,代表羊類動物;馬是獨立的完成橫豎撇捺的漢字。所以這個成語一共有9畫。
《害群之馬》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楚辭·離騷》:“害群之馬,稼穑千畝。”其中,“害群之馬”形容形容那些不能服從統一行動安排的人,這裡用來比喻人們相互之間破壞團結協作的行為。
《害群之馬》的繁體字為害群之馬。
古代漢字中的“害群之馬”成語寫作“*害群之馬”。在古代,很多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
他經常不遵守規則,隻為了自己的利益,真是一個典型的害群之馬。
害群之馬是一個詞組,沒有固定的組詞形式。
與《害群之馬》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敗壞風氣、破壞團結、分化離間等。
與《害群之馬》意思相反的成語有:關鍵先鋒、************、團結一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