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史记·张丞相列传》:“推五德之运,以为 汉 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文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 注:“五德,五行之德。自 伏羲 已下,帝王相代,各据其一行。始於木,终於水,则復始也。” 唐 张说 《应制和千秋节》诗:“五德生王者,千龄启圣人。”
(2).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何晏 集解引 汉 郑玄 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
(3).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智、信、仁、勇、严。《孙子·始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三国 魏 曹操 注:“将宜五德备也。” 唐 王维 《谢集贤学士表》:“固当宣其五德,列在四科。” 赵殿成 笺:“《新论》:五德者,智、信、仁、勇、严也。”
(4).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玉有仁、智、义、礼、信五德。《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汉 郑玄 笺:“玉有五德。” 孔颖达 疏引《聘义》:“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
(5).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韩诗外传》卷二:“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鬭,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唐 白居易 《池鹤八绝句·鸡赠鹤》:“一声警露君能薄,五德司晨我用多。”
(6).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 晋 陆云 《寒蝉赋》:“夫头上有绣,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即其信也……迈休声之五德,岂鸣鸡之独珍。”
(7).东、西、南、北、中五方种的五色谷物。《汉书·郊祀志下》:“耕耘五德,朝种暮穫。”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五德东方甲,南方丙,西方庚,北方壬,中央戊。种五色禾於此地为耕耘也。”
“五德”是一个多义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含义:
古代阴阳家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为五德,认为王朝兴衰遵循五行相生或相克的规律循环更替。例如:
儒家五常
最主流的解释为“仁、义、礼、智、信”,源自孟子提出“四端”后,董仲舒扩充为五德,成为儒家核心伦理。
其他组合
古人对自然物赋予道德隐喻,例如:
五德的具体内涵需结合语境判断,现代常用的是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而历史研究则关注阴阳家的王朝五德理论。如需深入了解某类五德,可参考《史记》《论语》等典籍或权威词典。
《五德》是一个汉字词汇,它指的是五种品质、特点或者道德行为。它被用来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德行。
「五德」这个词的部首是「彳」和「心」。其中部首「彳」表示旁边行走的两人,引申为众人。而部首「心」则代表心灵、情感。它的总笔画数为12。
「五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秦本纪》中,意思是指五个重要的德行品质。后来在儒家经典中得到更多的引用和阐述。在繁体字中,「五德」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五德」的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字形经历了许多变化。在古汉字中,「五德」的形状可能与现代稍有差异。
1. 作为一名领导者,他具备了勇气、智慧、谦逊、正直和善良等五德。
2. 这个社区的居民都注重培养自己的五德,以建设一个和谐、进步、幸福的社会。
与「五德」相关的其他组词包括:五常、五行、五教、五谷等。
与「五德」相似或有相关意义的近义词有:五品、五行、五道。
与「五德」相对的反义词则没有明确的词汇。
熬夜白马宝镪便道鞞婆不则声车阑铛脚政赤茀冲素大鲵地平娣姒腐勦辐裂凫水功调供款垢蠹乖弛鬼鬼魆魆诡幻寒艳涸鳞黄罗衫欢叫昏庸祸适绞尽脑汁交用嘉藻金叶子济时局板滥竽老半天乐欢莲藕离搂倮身虑无美孚灯敏劭募格撇嘴蒲艾青芜秋登日常鋭悍善败山势折拒蜃车圣洁填空天球为人师表献羔絃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