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德的意思、五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德的解释

(1).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史记·张丞相列传》:“推五德之运,以为 汉 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文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 注:“五德,五行之德。自 伏羲 已下,帝王相代,各据其一行。始於木,终於水,则復始也。” 唐 张说 《应制和千秋节》诗:“五德生王者,千龄启圣人。”

(2).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何晏 集解引 汉 郑玄 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

(3).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智、信、仁、勇、严。《孙子·始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三国 魏 曹操 注:“将宜五德备也。” 唐 王维 《谢集贤学士表》:“固当宣其五德,列在四科。” 赵殿成 笺:“《新论》:五德者,智、信、仁、勇、严也。”

(4).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玉有仁、智、义、礼、信五德。《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汉 郑玄 笺:“玉有五德。” 孔颖达 疏引《聘义》:“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

(5).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韩诗外传》卷二:“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鬭,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唐 白居易 《池鹤八绝句·鸡赠鹤》:“一声警露君能薄,五德司晨我用多。”

(6).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 晋 陆云 《寒蝉赋》:“夫头上有绣,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即其信也……迈休声之五德,岂鸣鸡之独珍。”

(7).东、西、南、北、中五方种的五色谷物。《汉书·郊祀志下》:“耕耘五德,朝种暮穫。”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五德东方甲,南方丙,西方庚,北方壬,中央戊。种五色禾於此地为耕耘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内涵,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类释义:

一、五行之德(历史哲学概念)

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对应的五种德性(或王朝更替的象征属性)。此说源于战国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循环。例如:

二、君子五德(儒家伦理范畴)

儒家思想中指人应具备的五种品德,具体内容因典籍而异:

  1.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子贡言孔子之德)
  2. 仁、义、礼、智、信(汉代董仲舒整合为“五常”,后世广泛沿用)

    来源:《论语注疏》;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提出“仁、智、信、义、礼”配五行。

三、禽类五德(文化象征意义)

古人赋予鸡、凤等禽鸟五种美德,体现自然物的人格化崇拜: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五德”词条释义
  2.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七十四
  3. 《论语集释》(程树德撰,中华书局)卷一
  4. 《韩诗外传集释》(许维遹校释,中华书局)卷二

网络扩展解释

“五德”是一个多义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含义:

一、五行王朝更替说(阴阳家理论)

古代阴阳家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为五德,认为王朝兴衰遵循五行相生或相克的规律循环更替。例如:

二、人的品德范畴

  1. 儒家五常
    最主流的解释为“仁、义、礼、智、信”,源自孟子提出“四端”后,董仲舒扩充为五德,成为儒家核心伦理。

    • 仁:关爱他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义:行事公正
    • 礼:遵守社会规范
    • 智:明辨是非
    • 信:诚实守信
  2. 其他组合

    • 《论语》中的“温、良、恭、俭、让”(待人接物的修养)
    • 《孙子兵法》中的“智、信、仁、勇、严”(将领必备素质)

三、物品的象征特征

古人对自然物赋予道德隐喻,例如:


五德的具体内涵需结合语境判断,现代常用的是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而历史研究则关注阴阳家的王朝五德理论。如需深入了解某类五德,可参考《史记》《论语》等典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婢女不吐不茹吹灯爨涤村廛定调抖落梵坊繁养覆局敷同改殡公退钩摘孤竹君孩儿菊寒营黑头慧命婚币鹄形鸟面忽悠悠结扭籍馆积货吉利金庭春救生圈廉俸奁匣卖查梨满嘴渺不足道奴虏乾台前引窃攘齐虏骑马寻马栖暮群空冀北馓子骚士伤廉烧痕哨壶施恩石芒石枰术鹄特立帖泰偷金土山头果毅兔崽子晚安绾会香閤相信萧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