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五典。語出《禮記·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朱熹 集注:“達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書》所謂‘五典’。”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諸經》:“ 毛西河 以今之五倫是《中庸》之五達道,非古之五倫。”詳“ 五典 ”。
五達道
“五達道”源自儒家經典《中庸》,指古代社會維系人倫秩序的五種基本關系準則,又稱“五倫”。具體包括:
君臣有義
君主與臣屬之間應遵循道義原則,強調“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相互責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大辭典》
父子有親
父子關系以血緣親情為基礎,要求父慈子孝,體現家庭倫理的核心。
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中庸注》
夫婦有别
夫妻之間需分工協作、相互尊重,傳統強調“夫義婦順”,現代诠釋側重平等與責任共擔。
來源:北京大學《儒家倫理思想研究》
長幼有序
兄弟或長幼間應遵循尊卑次序,倡導“兄友弟恭”,維系家族和諧。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中庸章句集注》
朋友有信
朋友交往以誠信為根本,主張“言而有信,行而笃敬”。
來源:國家圖書館《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中庸》
思想價值
“五達道”系統構建了儒家社會關系的框架,旨在通過倫理規範實現個人修身與社會穩定。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強調其為“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凸顯其在儒學體系中的基石地位。
參考來源鍊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中庸章句集注》
國家圖書館《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中庸》
北京大學《儒家倫理思想研究》(學術數據庫)
“五達道”是中國儒家經典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五達道”指通過中庸之道調節的五種基本人際關系,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種關系被視為天下通行的人際準則,旨在實現社會和諧()。
通過規範這五種關系,實現“太平和合”的理想社會。例如《禮運》提到,修“五達道”需結合“人義”(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和“治七情”(喜怒哀懼等情感管理),最終達到“天下為一家”的境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禮記·中庸》原文或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相關章節。
稗糲剝膚刺繡代籤登實都綱頓駕鳳臆龍鬐撫俗更老公都詭弊歸咎國仇家恨呙斜回執尖劈抉破君夫人聚沙成塔蔻丹喇茄撩戟靈材龍蝨免解進士迷瘴木桃奶媽排軍旁骛磐磐棚帳篇翰潑筆愆失青腫卿子冠軍瓊鏡芟除賞異省循詩颠雙鳳水仙子絲溜溜太始鎕銻貼軍戶秃鹫葦茭偉妙威脅利誘五禦五字詩霞駁掀天斡地小過節兒寫憤謝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