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明 兵制。 元 初,發民為兵,令貧富相兼應役,有正軍戶和貼軍戶,正軍戶合二三而出一人,貼軍戶貼出錢以津貼正軍戶。 明 時,貼軍戶則成為候補軍戶,正軍死,貼戶丁補。《元史·兵志一》:“既平中原,發民為卒,是為 漢 軍。或以貧富為甲乙,戶出一人,曰獨軍戶,合二三而出一人,則為正軍戶,餘為貼軍戶。”亦省稱“ 貼戶 ”。《元史·兵志一》:“舊例,丁力強者充軍,弱者出錢,故有正軍、貼戶之籍。”《明史·兵志四》:“初,三丁已上,垛正軍一,别有貼戶,正軍死,貼戶丁補。至是,令正軍、貼戶更代,貼戶單丁者免;當軍家蠲其一丁徭。”
貼軍戶是元明時期兵役制度中的特殊戶籍類型,其核心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貼軍戶與正軍戶共同構成元朝兵役體系,主要職責是通過經濟補貼支持正軍戶履行兵役義務。元初實行"貧富相兼應役"原則,每2-3戶正軍戶需出一人服役,貼軍戶則負責承擔軍裝、路費等經濟支出。
二、職能演變
三、社會地位 作為軍戶制度組成部分,這類戶籍具有世襲性,社會地位低于普通民戶。軍戶需世代承擔兵役義務,且受軍事機構直接管轄,不得隨意脫籍。
四、制度特點
該制度反映了古代兵役制度中"以富養兵"的設計思路,通過經濟手段調節兵役負擔,但後期因貼戶逃亡等問題逐漸瓦解。更多原始記載可參考《元史·兵志》《明史·兵志》等文獻。
“貼軍戶”這個詞是指在古代軍隊中分給的戶口。根據《廣韻》的解釋,它由“貼”和“軍戶”兩個部分組成。
首先來看“貼”,它是由“貝”和“占”兩個部首組成的。在古代,貝是一種古錢币,表示銅錢。而占是一個意思是佔用或分得的意符號。因此,“貼”可以解釋為“分得錢財”的意思。
其次是“軍戶”,它由“冖”和“戶”兩個部分組成。冖代表着遮蓋或護住,戶則表示家庭或戶口。所以,“軍戶”指的是被軍隊護佑的家庭或戶口。
由此可知,“貼軍戶”是指軍隊分給的戶口,即軍隊保護下的家庭。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分封制度,當時軍隊會分地給士兵,讓他們在特定地區安家落戶。
在繁體字中,“貼軍戶”可以寫作“貼軍戶”。這是因為繁體字中将一些部首進行了變形,使得字形複雜而繁瑣。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貼軍戶”可以寫作“貼軍戶”。那時,用筆劃表示一個字,對於簡化字來說有很多筆劃,對於部件較多的繁體字,還不容進一步的簡化。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士兵們都很高興,因為他們被分到了一個好“貼軍戶”。
2. 在古代,擁有“貼軍戶”是一種榮譽。
組詞:貼錢、軍隊、戶口。
近義詞:軍屬、軍家、軍人家庭。
反義詞:自由戶、普通戶、平民家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