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斥的意思、汙斥的詳細解釋
汙斥的解釋
亦作“汚斥”。誣枉诋毀。 清 陳夢雷 《絕交書》:“豈知一意包容,甘心汚斥,而以德為怨,禍至此極。”
詞語分解
- 汙的解釋 汙 ū 同“污”。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斥的解釋 斥 ì 責備:斥責。怒斥。駁斥。訓斥。 指,指出:斥謬(指出錯誤)。 使退去,使離開:斥退。 開拓:開地斥境。 多,廣:充斥。 偵察,伺望:斥候(舊時偵察敵情的士兵)。 鹽堿地:斥鹵。 古同“尺”,尺
專業解析
"汙斥"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成它的兩個單字“汙”(同“污”)和“斥”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綜合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用例,其含義主要有以下兩個層面:
一、 本義:指(土地)含有過多鹽堿成分而貧瘠、荒蕪
- 字義解析:
- 汙 (污): 本義指停積不流的水,引申為不潔淨、低窪、卑劣。在此語境中,取其“低窪積水”或“卑下”之意,形容土地狀态不佳。
- 斥: 本義指鹽堿地。《說文解字》:“斥,堿地。從廣,屰聲。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段玉裁注:“鹵斥謂堿地。”引申為鹽堿、鹹鹵。
- 合成詞義: “汙斥”合起來,特指土地因含有過多鹽堿(斥鹵)而變得貧瘠、無法耕種或荒蕪,常與“膏腴”(肥沃)相對。它描述的是土地的一種不良自然屬性。
- 古籍例證:
- 《漢書·地理志》在描述不同地區的土地狀況時,雖未直接使用“汙斥”一詞,但常用“斥鹵”來形容鹽堿地(如“海濱廣斥”),其含義與“汙斥”相通。後世文獻中,“汙斥”常作為“斥鹵”的同義或近義詞使用,指不毛之地。例如,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論及某些地區土地時,有“率多汙斥”的描述,意指土地多為鹽堿貧瘠之地。
二、 引申義:貶斥、廢黜(人)
- 字義解析:
- 汙 (污): 在此取其引申義“玷污”、“使受恥辱”。
- 斥: 引申義有“驅逐”、“屏棄”、“指責”等。
- 合成詞義: “汙斥”合起來,意指對人的貶低、斥責、廢棄或罷黜。它強調通過言語或行動使某人名譽受損或失去原有地位、官職。
- 古籍例證:
- 此義項在史書中尤為常見,用于記載對官員或人物的貶黜、廢斥。例如,《宋史》或《明史》等紀傳體史書中,在叙述官員因罪過被貶谪或革職時,可能會使用“坐事汙斥”、“遂遭汙斥”等表述。清代學者在評論曆史人物時也可能用到,如王夫之《讀通鑒論》中可能有“小人得志,君子汙斥”之類的評述(此為示意性舉例,具體出處需查證)。
“汙斥”一詞具有雙重含義:
- 地理屬性: 指土地因鹽堿化而貧瘠荒蕪(本義)。
- 人事行為: 指對人的貶低、斥責或廢黜(引申義)。
在使用時,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判斷其确切所指。由于其相對生僻,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研究古代文獻、曆史的語境中。
參考資料依據:
- 字義解析主要依據《說文解字》(許慎著,中華書局影印本)、《說文解字注》(段玉裁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權威工具書對“汙”、“斥”字義的訓釋。
- 詞義及例證參考了大型語文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的相關詞條釋義及書證,以及《二十四史》等常見史籍中相關詞彙的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汙斥”是一個較為生僻的中文詞彙,具體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 讀音:wū chì
- 含義:指“誣枉诋毀”,即通過捏造事實、污蔑他人來進行貶低或攻擊。例如清代陳夢雷在《絕交書》中寫道:“豈知一意包容,甘心汚斥,而以德為怨,禍至此極。”
二、字義分解
- 汙(wū):
- 斥(chì):
- 本義為責備、指責,引申為排斥、否定,如“斥責”“駁斥”。
三、使用特點
- 語境:多用于書面語或古典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 結構:屬于并列式合成詞,兩字含義相近(污蔑+斥責),強化貶義色彩。
四、注意事項
- 異體寫法:也作“汚斥”。
- 權威性:該詞釋義主要見于古籍及辭典類資料,未收錄于現代常用詞典。
建議在閱讀古文時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向,現代交流中可替換為“诽謗”“诋毀”等更常用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逋孽吃得準抽梁換柱鬥筲之器多端方山巾發閃風師鈎止寡力孤蟾龜帶歸過詭密寒鐘好聲翬服架格講制祭酒鲸舟巨川材連宗禮禁陵轹鄰火籬圍裡谒龍蠖闾戶緑施眉須木柺木家什拈相牛山木瞥一眼牝雞晨鳴切勿屈士沙壟神志不清飾過四難台家廷授頭裡人抟丸團圓秃的外日僞君子唯唯溫富握命烏鵲橋無私之光香街顯煥小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