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朝廷任命。 唐 韓愈 《平淮西碑》:“ 蔡 帥之不廷授,于今五十年,傳三姓四将,其樹本堅。”
“廷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廷授(拼音:tíng shòu)指由朝廷直接任命官職,強調中央政權的權威性。該詞由“廷”(朝廷)和“授”(授予)組成,結構為半包圍+左右結構。
唐代中後期,藩鎮割據現象嚴重,“廷授”成為中央與地方權力博弈的關鍵。若官職非“廷授”,則可能被視為地方自立,削弱中央集權。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平淮西碑》及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廷授》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廷”和“授”兩個字組成。
《廷授》的拆分部首是“廣”和“手”,它們分别屬于“廣”部和“手”部。根據筆畫計算方法,第一個字“廷”有7畫,第二個字“授”有11畫。
《廷授》一詞來源于古代官方文書的用語。廷,指朝廷,即國家政府;授,指授予、賜給。合在一起,表示朝廷授予。廷授可以用來指代皇帝賜予爵位、職務、封號等重要事務。
《廷授》的繁體字為「廷授」。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在有所不同。《廷授》在古代常用的寫法是「廷」的上部加兩點,表示朝廷的意思;「授」則是兩個手字旁,表示賜予的動作。
1. 皇帝親自廷授他官職,體現了對他的嘉獎。
2. 在朝廷的廷授下,他榮升為宰相。
廷院、宮廷、授職、賜予
冊封、封賞、加官晉爵
廷毀、免職、罷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