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身居異鄉的人。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詩之二:“迢遞來三 蜀 ,蹉跎有六年。客身逢故舊,發興自林泉。” 宋 戴複古 《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詩之二:“寄迹小園中,豈不勝旅舍?俗事無交加,客身自閑暇。” 元 金仁傑 《追韓信》第三折:“若不是朝中宰相自勞神,把飄零客身,引入賢門。”
“客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身居異鄉的人,通常帶有漂泊、旅居的意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解釋
指因遷徙、遊曆等原因離開故鄉,長期寄居他鄉的人。這一概念在古代詩詞中常用來表達遊子的孤獨感或對故土的思念。
語境延伸
“客身”一詞多見于古典文學,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特定語境下仍可借以描述異鄉人的身份或心境。其釋義和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客身》這個詞源于漢語,它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部分構成:客和身。客身的意思是指身在他鄉、身處異地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客身的部首是身,身的筆畫數目是7;
源自和繁體:
《客身》一詞源自于古漢語,其繁體字為「客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往往有所變化。在古漢字中,「客身」的寫法與現代稍有差異,但其意義依舊相同。
例句:
1. 異國他鄉,我始終是一個客身。
2. 身世坎坷,他一直過着客身的生活。
3. 長期的客身狀态,讓他倍感孤獨。
組詞:
1. 客居:指在外地居住。
2. 客棧:提供住宿和餐飲等服務給旅客的地方。
3. 客觀:指不受主觀感覺、偏見等影響,客觀的存在或事實。
近義詞:
1. 異鄉人:指身在陌生的地方的人,與客身含義相近。
2. 外地人:指來自他鄉或外地的人,與客身含義相似。
3. 遊子:指離鄉遊子,身處異鄉的人。
反義詞:
1. 本地人:指生活在自己出生地的人,與身客相對。
2. 歸鄉人:指返鄉的人,與客身狀态相反。
3. 本土人:指生在本地的人,與外地的客身相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