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慣于承恩。《後漢書·陳忠傳》:“陛下每引災自厚,不責臣司,臣司狃恩,莫以為負。” 李賢 注:“言屢被恩貸,不以災變為憂負也。”
“狃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對恩寵或優待習以為常、産生依賴的心理狀态。以下是綜合搜索結果的具體解析:
“狃恩”由“狃”和“恩”組成:
該詞出自《後漢書·陳忠傳》:“臣司狃恩,莫以為負。”李賢注:“言屢被恩貸,不以災變為憂負也。”指官員因長期受君王恩惠,不再以災禍為憂,暗含對懈怠态度的批評。
“狃恩”反映了人性中對優待的適應性心理,常用于警示不可因習慣恩惠而忽視責任。如需更多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原文及李賢注疏。
狃恩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目光狠厲、兇惡的樣子。
狃恩的拆分部首為犬和心,總共有12畫。
狃恩是由《說文解字》所記錄的一個古代漢字,原本用于描述狗的神态和神情。
狃恩的繁體字為獰嗔。
在古代,狃恩的寫法略有不同,其形狀更加象征着狗的樣子。字形中的犬旁表示狗的形象,而右邊的心旁表示了兇惡的内心。
他面容嚴峻,雙眼狃恩地盯着我。
狃恩狀、狃恩兇狠、狃恩可怖
狠厲、兇狠、威懾
溫和、和善、友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