狃恩的意思、狃恩的詳細解釋
狃恩的解釋
慣于承恩。《後漢書·陳忠傳》:“陛下每引災自厚,不責臣司,臣司狃恩,莫以為負。” 李賢 注:“言屢被恩貸,不以災變為憂負也。”
詞語分解
- 狃的解釋 狃 ǔ 因襲,拘泥:狃于習俗。狃于成見。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 恩的解釋 恩 ē 好處,深厚的情誼:恩愛。恩賜。恩寵(指帝王對臣下的優遇和寵幸)。恩德。恩典。恩惠。恩仇。感恩。開恩。 仇怨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狃恩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字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
-
“狃”的含義:
- 本義指習慣、習以為常。《說文解字》釋為“狃,犬性驕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相狎習之稱”。引申為:
- 習慣、習以為常:例如“狃于習俗”(習慣于舊習俗)。
- 因習慣而輕慢、懈怠、不知敬畏:例如“狃于常情”(對常情掉以輕心)、“狃于勝利”(因常勝而輕敵)。
- 貪圖、貪戀:如“狃于淫樂”(貪圖享樂)。
- 核心在于指一種因長期接觸或重複而形成的不以為意、甚至輕視怠慢的心理狀态。
-
“恩”的含義:
- 指恩惠、恩情、恩德、好處。通常指來自上級、長輩或他人的給予的關愛、幫助或賞賜。
-
“狃恩”的合成含義:
- 結合“狃”的核心義(因習慣而輕慢、貪戀)和“恩”的含義,“狃恩”指的是:
- 因習慣于接受恩惠而變得輕慢、不知感恩或貪得無厭。
- 指受恩者将他人(通常是上位者或施恩者)的恩惠視為理所當然,久而久之失去了應有的敬畏、感激之心,甚至可能産生懈怠、怠慢或進一步索求無度的态度。
- 這個詞常用于描述臣子對君主的恩寵、下屬對上司的恩遇、或受惠者對施恩者的态度變化,強調一種因習以為常而滋生的負面心理和行為。
“狃恩”意指因習慣于接受恩惠而變得輕慢、不知感恩或貪得無厭。它描述的是一種心理狀态和行為傾向,即長期、反複地接受恩惠後,受惠者非但沒有加深感激,反而将恩惠視為應得之物,從而表現出怠慢、不敬或索求無度的态度。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狃”和“恩”的條目解釋及“狃恩”的合成義分析。
- 構詞理據參考了《說文解字》(許慎撰,段玉裁注)對“狃”的本義及引申義的闡述。
網絡擴展解釋
“狃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對恩寵或優待習以為常、産生依賴的心理狀态。以下是綜合搜索結果的具體解析:
一、詞義解釋
“狃恩”由“狃”和“恩”組成:
- 狃(niǔ):本義指習慣、因襲,後引申為沉溺于某種狀态或拘泥于成見。例如《教戰守》中“狃于太平”,即指長期習慣安逸。
- 恩:指恩惠、優待。
- 合義:指因長期受恩寵而習以為常,甚至産生恃寵而驕的心理。
二、語境與出處
該詞出自《後漢書·陳忠傳》:“臣司狃恩,莫以為負。”李賢注:“言屢被恩貸,不以災變為憂負也。”指官員因長期受君王恩惠,不再以災禍為憂,暗含對懈怠态度的批評。
三、用法與延伸
- 古代用法:多用于君臣關系中,強調臣子因受恩過度而失去憂患意識。
- 現代延伸:可泛指對他人長期施予的好處産生依賴,甚至視為理所當然的态度,含貶義。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恃寵、驕縱
- 反義:戒慎、感恩
- 關聯詞:狃于故轍(拘泥舊例)、恩威并濟(賞罰分明)
“狃恩”反映了人性中對優待的適應性心理,常用于警示不可因習慣恩惠而忽視責任。如需更多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原文及李賢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奧薉百指辬白跋踬避花骢朝定成天成則為王,敗則為虜吃白相飯觸景傷心點酥娘洞庭湖平原反對憤痛袿襡規害和平共處黃絹詞漶化換氣魂驚膽顫魂搖魄亂火頭食子簡牒集事俊遊揩擊客訴笠冠簑袂離疾留言簿六宅使落花無言律條缦立冒竊門榜眄睐描述烹饪貧耗前搜青蔥趨蹶喪禮三無坐處哨崗韶雅使傳瘦損稅銮唆哄天保九如天南地北土貢外皮層王留汙行嗚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