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黑油塗飾的船。榜,船槳。借指船。 唐 韓翃 《送冷朝陽還上元》詩:“落日澄江烏榜外,秋風疏柳 白門 前。” 宋 梅堯臣 《登舟》詩:“向起風沙地,暫假烏榜還。” 清 陳維崧 《尉遲杯·别況》詞:“東風斜日, 小玉 門前纜烏榜。”
“烏榜”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烏榜(拼音:wū bǎng)指用黑油塗飾的船。其中,“榜”意為船槳,借代指船本身。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中均被提及,是詞義的核心。
部分文獻(如、2)提到,“烏榜”作為成語時,可引申為形容黑暗、困苦或危險的境遇,帶有貶義色彩。例如,明代小說《西遊記》中曾用“烏榜”代指囚禁烏雞國王的場所,象征困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烏榜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烏和榜。烏榜的意思是黑色的記錄或黑名單。
以部首來拆分,烏榜的部首是木和鳥。木表示有關木材或植物,而鳥表示有關鳥類。根據漢字的構造規則,部首木代表植物,鳥則表示有關動物,結合在一起表示記錄或名單。
按筆畫數來拆分,烏榜的總筆畫數是12筆。烏榜的拆分按照筆畫分别是乙(一畫)+木(四畫)+鳥(七畫),共計12筆。
烏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人們将不良行為或犯罪記錄在榜上,形成一個黑名單。這些記錄被寫在黑色或烏黑色的榜單上,以示警示和懲罰。
烏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烏榜的寫法并沒有大的變化。古代的字形較為簡化,但是整體的結構和意義保持一緻。
例句:“他的行為違反了學校規定,被列入了烏榜。”
組詞:烏黑、榜樣、名單等。
近義詞:黑榜、名單。
反義詞:白榜、白名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