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質地粗劣幹枯。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六:“舊聞鳳咮龍尾硯,至今人以為寶。然《苕溪漁隱》載:鳳咮,乃 建州 鳳凰山 ,土色膏腴,特宜植茶,石殊少,亦頑燥非材也。”
“頑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但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質地粗劣幹枯(主要義項)
該詞常用于形容物品材質粗糙、缺乏潤澤感。例如宋代袁文在《甕牖閑評》中提到鳳咮硯石“頑燥非材”,即指其石質粗劣不適合制硯。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如、3、6)中被反複引用,是當前最廣泛接受的釋義。
形容人固執急躁(較少見)
提到“頑燥”可指人固執倔強、情緒急躁,但此用法在其他高權威性資料中未得到印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用。
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3)獲取精準釋義,避免混淆不同語境下的含義。
頑燥(wán zào)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或事物固執、頑固不化,不易被勸服或改變。它有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炏”和“炙”,其中“炏”是這個字的部首,表示火;“炙”是這個字的偏旁,表示烤燒食物。頑燥一詞最早來源于《詩經·鄭風·車胤》,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它的字形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意義并無差異。
在繁體字中,頑燥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并沒有變化。所以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表示同樣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頑燥的字形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意義并無差異。例如,繁體字中字形可能更加複雜,但都表示相同的含義。古代漢字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字形上,而不是在字義上。
1. 他很頑燥,對于任何建議都不肯聽從。
2. 這個問題已經讨論了很久,但他還是頑燥地堅持自己的觀點。
- 頑燥不化: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固執,不易改變。
- 頑燥不為:形容人或事物固執不靈活,無法適應新的情況。
- 頑固:固執、不易改變的意思。
- 執拗:固執己見,不容易改變觀念。
- 易變:易變相反于頑燥,表示容易受外界影響而改變。
- 隨和:隨和相反于頑燥,表示容易適應他人的意見或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