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富恤窮的意思、安富恤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富恤窮的解釋

安定富人,撫恤窮民。比喻治國安民之道。唐·陸贽·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之六:“損不失富,優可赈窮,此乃古者安富恤窮之善經。”亦作“安富恤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富恤窮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安撫富裕階層、體恤救濟貧困群體,以達到社會安定和諧的目的。以下從詞典釋義、結構解析、出處背景及現代意義角度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


二、成語結構與語義解析

  1. 并列結構:

    “安富”與“恤窮”為對仗關系:

    • 安富:穩定富裕階層,避免因財富集中引發社會矛盾;
    • 恤窮:通過赈濟、減賦等措施保障貧困群體基本生存。

      (參考:《中華成語大辭典》)

  2. 政策内涵:

    古代統治者常以此作為治理策略,如發放糧饷、減免稅賦、興修水利等,既防止富者壟斷資源,又避免貧者暴動,如《周禮》中“以保息六養萬民”即含此意。

    (來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


三、曆史出處與經典用例


四、現代意義與價值

在當代語境中,“安富恤窮”引申為通過二次分配、社會保障等機制調節貧富差距,體現社會公平理念。例如:


“安富恤窮”不僅是古代治國智慧,更是貫穿中國曆史的治理思想,其核心在于通過平衡社會資源實現長治久安。現代社會中,這一理念轉化為社會保障與收入調節機制,持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網絡擴展解釋

“安富恤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ān fù xù qióng,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統治者通過安撫富人、救濟窮人的方式實現國家安定,屬于治國安民的策略。其核心理念是平衡社會財富,既保障富人的穩定,又體恤貧苦百姓,以維護整體社會秩序。


出處與背景

  1. 最早記載
    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這裡提出六種治國措施,“安富”是其中之一,強調對富人群體的保護。

  2. 曆史引用
    唐代陸贄在《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中提到:“損不失富,優可賑窮,此乃古者安富恤窮之善經。”
    ——說明這一策略在古代被視為經典治國之道。


用法與結構


補充說明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成語造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周禮》原文或唐代經濟政策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闆本學悖戾邊臣并名不衫不履長壍昌亡剗棄充給戳燈搭賣禱祠東敲西逼惡單浮皮潦草頫眡福水規整孤妾鶴绫壞衣皇法華佗惠及甲戶繭盎谏詞講儀教鞭徑窦局限性靠防磕撲撲闊步庫書蘭成阆風台曆象龍飛虎跳馬褂樹蒙古兒靡然向風劘逼飄散慓勇娉婷袅娜錢缗翹闆慊苦乞降喪事沙濾器生靈塗地甚者速射僋佄吞蛭誤植詳交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