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箜篌的意思、卧箜篌的详细解释
卧箜篌的解释
乐器名。箜篌的一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乐》:“ 魏 高阳王 雍 美人 徐月华 ,能弹卧箜篌,为 明妃 出塞之声。”《新唐书·礼乐志十一》:“《高丽伎》,有弹筝、搊筝、凤首箜篌、卧箜篌、竖箜篌、琵琶。”
词语分解
- 卧的解释 卧 ò 睡倒,躺或趴:卧倒。卧铺。卧室。卧底(埋伏下来做内应,如“卧卧传中”)。 * 。卧龙(喻隐居或尚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志图恢复)。藏龙卧虎(喻潜藏着人才)。 把去壳的鸡蛋
- 箜篌的解释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详细解释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史记·孝武本
专业解析
卧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弦鸣乐器,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卧箜篌(wò kōng hóu)指一种平置演奏的箜篌,区别于竖箜篌(竖抱演奏)和凤首箜篌(弓形共鸣箱)。其形制特征为:
- 平置演奏:琴体横卧于桌面或支架上弹奏。
- 七弦结构:早期为七根丝弦,后发展出更多弦数。
- 长形共鸣箱:琴身呈长方形匣状,面板设品柱或通品。
二、历史源流
- 汉代起源: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卧箜篌源于汉代,由本土乐器演变而来,非西域传入。
- 魏晋发展:魏晋时期成为宫廷雅乐乐器,《宋书·乐志》载其"施七弦,用拨弹之"。
- 唐宋演变:唐代吸收竖箜篌技法,宋代逐渐被新兴乐器取代。
三、文化价值
- 礼乐象征: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被列为"华夏正声",代表中原传统雅乐体系。
- 文学意象:常见于唐诗宋词,如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即描写其音色清越。
- 形制影响:其平置演奏方式为后世古琴、古筝的演奏形态提供借鉴。
四、考古实证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出土的乐器实物,经考证为早期卧箜篌雏形,证实其本土起源说。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卧箜篌"词条
- 王耀华.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第三章第二节
- 田青. 《中国古代音乐史话》[M].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 页78-82
-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M]. 大象出版社, 2006. 图版67
网络扩展解释
“卧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弦鸣弹拨乐器,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卧箜篌是箜篌的一种类型,形制与琴瑟相似,但琴体上设有类似琵琶的“通品装置”,属于有品乐器。其名称中的“卧”可能与其演奏时的横置摆放方式有关。
二、历史与形制特点
- 历史发展
盛行于汉代至隋唐时期,宋代后逐渐失传。唐代文献如《酉阳杂俎》提到其用于演奏《明妃出塞》等曲目,而《新唐书》记载其被纳入高丽伎乐。
- 结构特征
琴体长形,面板设有多弦通用的通品,类似琵琶的品柱,是中国最早采用此类装置的乐器之一。尺寸较瑟更小,通常为七弦,用拨片弹奏。
三、文化意义
卧箜篌不仅是音乐演奏工具,也出现在诗词中,如唐代李商隐的《拟意》和明代石珝的《江都曲》均有提及,常与宫廷、边塞等意象关联。
四、其他释义
在部分语境中,“卧箜篌”被引申为成语,比喻“隐藏才华”(如),但此用法较少见,主流解释仍以乐器为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演奏技法或复原研究,可参考古籍《乐书》或现代学术论文。
别人正在浏览...
晻昧板房悖惘奔戎标悟蚕具陈祖德春繁绰板翠履啐饮档期灯心绒得壹元宝低气斗蟋蟀堕损放哨割付宫额滚杂国相黑轓鹤质黄鸭化域呼唱脚钱诘明金盖谨状芰制娟嬛空气廊道蓝袍兰芷之室亮瞪瞪马上看花内眄掊克蹼蹬鎗金倩善磬悬羣议三儒蛇虺设算十才子顺令叔援嫂溺通玄真人頽残拖曳王廷万选青钱痿瘁五城十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