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险峻陡峭。《新唐书·西域传下·康》:“有 铁门山 ,左右巉峭,石色如铁。”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福建道 以海口 黄碕 岸横石巉峭,常为舟楫之患。”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峺石峻耸如狼牙虎齿,前此无其巉峭者也。” 清 杜岕 《思贤篇送荔轩还京师》诗:“仰观石头垒,巉峭去天尺。”
巉峭(chán qiào)是一个形容山势险峻陡峭的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和形象表现力。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对其释义、用法及来源进行详细解析:
险峻陡峭
指山势高耸而陡直,多形容岩石嶙峋、难以攀援的山峰。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第3卷第140页,释义为“山势高峻陡峭”。
引申义:严峻冷峭
在文学语境中可隐喻人性或文风的冷峻严苛。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修订版)第1087页,注“巉”为“山势险峻”,“峭”为“陡直”,合用强调极端险峻之势。
二字合成后强化了“高危不可近”的意象,见于唐宋诗文。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第78、912页。
李白《蜀道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虽未直用“巉峭”,但“绝壁”“去天”之景正是其典型意象。
来源:《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60)。
柳宗元《永州八记》
描写山岩“欹嵌盘屈”,以“巉然”状石之险怪,近“巉峭”之意。
来源:《柳宗元集》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79)。
词汇 | 侧重差异 | 示例 |
---|---|---|
巉峭 | 突出山石嶙峋、坡度陡急 | “巉峭的悬崖” |
陡峻 | 强调坡度大,少石质细节 | “陡峻的山坡” |
嵯峨 | 重山体高耸,非专指陡峭 | “群山嵯峨”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9页:
巉峭:形容山势高陡险峻。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808页:
巉:山势高险;峭:陡直。合指山势险峻陡立。
“巉峭”以山势的视觉险峻为核心义,兼具自然描写与文学象征功能,其权威释义及用例可追溯至经典文献与权威辞书,符合语言研究的规范性与可信度要求。
“巉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án qiào(注音:ㄔㄢˊ ㄑㄧㄠˋ),主要用于形容山势或岩石的险峻陡峭。以下是详细解释:
《新唐书·西域传下·康》
“有铁门山,左右巉峭,石色如铁。”
——描述铁门山两侧山势险峻如铁,突显其陡峭与坚硬。
宋代《北梦琐言》
“海口黄碕岸横石巉峭,常为舟楫之患。”
——说明黄碕岸的岩石陡峭,阻碍船只通行。
明代《徐霞客游记》
“峺石峻耸如狼牙虎齿,前此无其巉峭者也。”
——比喻山石尖锐险峻,形态可怖。
清代杜岕诗句
“仰观石头垒,巉峭去天尺。”
——通过夸张手法,表现山石高耸入云的险峻感。
通过不同朝代的文献用例可以看出,“巉峭”一词在汉语中长期用于描绘险峻地貌,兼具写实与艺术表达功能。如需进一步了解近义词或扩展用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暗戆百禄板齿庇赖閟密差参蹙怖脆而不坚毳工颠衣到裳叮问二辉尔来国士无双孤雁害夏焊嘴横蛮无理黄水互济诨耍溷浊骄宕嘉日积古进逼积虚埢垣颽润贶遗睽异炼臂留句罗罔庐茔买骨南翁恼丧牛表清名青坛晴曛悛慎痊瘉蚺蛇胆任情溶化三耦山系射鞴诗怀双足重茧松树炮艘次穟穟宿见逃军天步危髻醯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