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迴文詩 ”。
回紋詩,又稱“回文詩”“回環詩”,是漢語特有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通過詞序的巧妙排列,實現正讀、倒讀皆可成章句的修辭效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回紋詩屬于“回文體”,利用漢字單音節、語序靈活的特點,形成循環往複的句式結構。其别名包括“回環詩”“回文詩”等,不同名稱側重不同表現形式,但核心均為語言的回環美。
最早的著名回紋詩與十六國時期窦滔妻蘇蕙相關。據《晉書》記載,蘇蕙因思念被流放的丈夫,織錦為《回文璇玑圖詩》,全詩840字,縱橫反複皆可誦讀,情感哀婉動人。這一典故成為回紋詩的代表性起源。
宋代秦觀、蘇轼等均創作過回紋詩。例如蘇轼被貶黃州時所作《菩薩蠻》四首,以“閨怨”為主題,通過回文形式表達複雜情感,如“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一句,倒讀亦成畫面。
回紋詩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特殊體裁,雖非主流,卻展現了漢字音形義的獨特魅力。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作,可參考權威文獻如《晉書》或蘇轼詞集。
《回紋詩》是一種特殊的詩歌形式,通常由對稱的詩句構成,每個句子的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的意思呼應,形成一種回環的美感。這種詩歌形式常常被用來表達感情或描繪自然景物,給人以獨特而美妙的藝術享受。
回紋詩的拆分部首是“回”和“紋”,其中,“回”的拆分部首是“囗”(囗為“口”字的變體),“紋”的拆分部首是“纟”。 “回”的拆分筆畫為4橫1勾, “紋”的拆分筆畫為3豎。
回紋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歌創作。在古代,人們通過對稱和呼應的詩句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思想,這種詩歌形式逐漸演變成了後來的回紋詩。
回紋詩的繁體寫法是「迴紋詩」。
在古代,有些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回」字的寫法更接近「囬」或「廻」,而「紋」字的寫法則更接近「綰」或「纘」。
1. 回眸一笑百媚生,紋間微笑吐芳馨。
2. 提筆揮毫寄詩意,回紋詩墨染春風。
1. 回返:返回原地。
2. 紋路:物體上形成的花紋。
回旋詩、回環詩。
非回紋詩、非對稱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