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寇邊的意思、寇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寇邊的解釋

[invade the border] 敵人侵犯邊境

詳細解釋

侵犯邊境。《後漢書·西羌傳序》:“及 武乙 暴虐, 犬戎 寇邊, 周 古公 踰 梁山 而避于 岐下 。”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二:“ 道光 壬寅, 英吉利 寇邊,議和未定,有 英國 兵船遭風泊 臺灣 ,巡道 姚瑩 要殺之。”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本來, 吐蕃 寇邊是常事, 唐 守邊兵把它趕走也是常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寇邊(kòu biā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軍事術語,主要指外敵或叛亂勢力侵犯邊境地區的行為。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寇”指侵略、劫掠,“邊”即疆界、國境,合稱表示敵對勢力對邊境的侵擾。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匈奴傳》中“匈奴數寇邊”的記載,特指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邊境的軍事侵襲。

在古代文獻中,“寇邊”常與“犯境”“侵疆”構成近義詞組,《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其核心特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具有突襲性質,二是以掠奪資源為目的,三是威脅國家主權安全。例如《資治通鑒》記載的“吐蕃寇邊隴右”,即描述吐蕃軍隊突襲唐朝西北邊境的軍事行動。

現代語境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強調該詞多用于曆史叙述或文學創作,如《人民日報》在報道邊疆曆史時曾使用“古代遊牧民族寇邊事件”來指代邊境沖突。在語言學層面,《漢字源流精解》分析“寇”字從“宀”(房屋)從“攴”(擊打),生動體現了暴力入侵的意象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寇邊”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曆史與用例

  1.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後漢書·西羌傳序》,記載“犬戎寇邊”,描述古代遊牧民族侵犯中原邊境的史實。
  2. 經典例句:
    • 《漢書·王莽傳》提到“匈奴寇邊甚”,反映漢代北方匈奴的頻繁侵擾。
    • 清代《瞑庵雜識》記載“英吉利寇邊”,指鴉片戰争時期英國侵犯中國沿海。

使用場景

“寇邊”是典型的軍事術語,既包含地理邊界(邊)的防禦意義,也隱含對國家安全威脅(寇)的警示。其曆史用例豐富,常見于古籍和近現代文獻中。

别人正在浏覽...

白圭夫子背字兒本圖茶炊塍區徹紮綢缪帷帳楚服楚濑達本帶歲擣毀第一産業短绌遁匿訪采副馬庚辰管包孩兒漢經廠黃雀伺蟬花淫建儲畸鬼舊荜鲙具款縫枯冢鍊球魯儒馬列摸瞎慕殉尿鼈磐牙前仰後合青雲意祛風取美認奴作郞認屍洳濕靸袋散脈山龍子生蕃失掉水火無交絲條松筠之節訴訟台甫韬籥偷渡我所午講廂官孝誠協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