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突的意思、抵突的詳細解釋
抵突的解釋
(1).觸犯;逼近。《後漢書·臧宮傳》:“窮則稽首,安則侵盜,緣邊被其毒痛,中國憂其抵突。”《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猨狖之騰木也。” 清 陳維崧 《念奴嬌·紅橋倡和集成作詞奉柬并呈冒巢明先生》詞:“直可抵突 曾 王 ,激昂 韓 柳 ,揖 歐陽 永叔 。”
(2).率直;莽撞。《舊五代史·梁書·末帝紀上》:“為我更草一狀,詞宜抵突,如更敢違,則渡 河 擄之。” 宋 葉適 《國子監主簿周公墓志銘》:“然 子及 不顧禍福,不計合否,輒透盡底裡,疾如湧泉,驟如發機,豈冒妄抵突至此哉?”
觝突:抵觸沖撞。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栽樹》:“凡栽樹訖,皆不用手捉及六畜觝突。”
詞語分解
- 抵的解釋 抵 ǐ 擋,拒,用力對撐着:抵擋。抵制。抵抗。抵賴。 頂撞,沖突,矛盾:抵觸。 代替,相當,頂替:抵押。抵償。抵充。抵還(俷 )。 到達:抵京。抵臨。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突的解釋 突 ū 忽然:突然。突現。突發。突變。突如其來。異軍突起。突兀。 超出,沖破,猛沖:突破。突圍。突出。 煙囪:曲突徙薪。竈突。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抵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1.觸犯或逼近
- 基本含義:指主動接近或冒犯某事物,常用于描述沖突或對抗的情境。例如《後漢書·臧宮傳》中提到“中國憂其抵突”,指外敵侵擾邊境的威脅。
- 古籍例證:
- 《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 形容在危險環境中行動。
- 清代陳維崧的詞作中也用“抵突”表達激烈對抗之意。
2.率直或莽撞
- 引申含義:形容人性格直率但行事魯莽。例如《舊五代史·梁書·末帝紀》中提及“詞宜抵突”,指言辭直白甚至沖撞。
- 宋代葉適的墓志銘中,也用此詞描述人物性格的直率與果敢。
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軍事沖突或人物性格描寫。
- 現代語境:較少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總結來看,“抵突”既可指具體行為上的觸犯或逼近,也可抽象形容性格的率直莽撞,需根據語境靈活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抵突(dǐ tū)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抵觸、沖突的意思,常常用來形容兩個或多個事物之間發生矛盾、互鬥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抵」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7。
- 「突」的部首是「穴」,筆畫數為8。
來源:
「抵突」這個詞的來源與中文漢字的産生和演變有關。在古代,人們通過畫符來祛邪和降伏妖魔。其中,「抵」的含義是指用手勢進行鎮壓、抵擋;「突」的含義是用力插入、沖破。由于常常用「手」來施展力量,而「穴」可以象征事物的進入、發展,所以将「手」和「穴」合并,形成了「抵突」這個詞彙。
繁體字:
「抵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抵突」,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抵突」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的意思是相同的。古代書法注重筆畫的流暢和字形的美感,所以會有一些不同的書寫風格。
例句:
- 他們的觀點抵突在一起,導緻了争吵不休。
- 這兩個軍隊在邊界地區發生抵突。
組詞:
- 抵觸、沖突、抗衡、紛争、敵對
近義詞:
- 對抗、拗鬥、對立、對峙、激烈
反義詞:
- 和諧、和睦、融洽、協調、統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