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舞的意思、文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舞的解释

古代宫廷雅乐舞蹈之一,用于郊庙祭祀。《周礼·春官·籥师》“掌教国子舞羽龡籥” 汉 郑玄 注:“文舞有持羽吹籥者,所谓籥舞也。”《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初, 隋 有文舞、武舞,至 祖孝孙 定乐,更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凯安》。”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今之舞蛮牌即古武舞,舞三臺与调笑即古文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舞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中的重要舞蹈形式,专指以文德为表现核心的礼仪舞蹈,与强调武力的“武舞”形成对应。其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礼乐体系中将舞蹈分为“六舞”,其中《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四舞属文舞,多用于祭祀天地、山川、先妣等庄重场合。

文舞的特点包含三个层面:

  1. 道具特征:舞者手持龠(古代管乐器)与翟(雉鸡尾羽),象征礼乐和谐与自然生灵,例如《礼记·明堂位》中描述“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
  2. 动作内涵:舞姿柔缓舒展,注重队列编排,通过肢体语言传达谦恭、仁德等儒家思想;
  3. 文化功能:作为“雅乐”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教化民众、规范礼仪的社会作用,如《毛诗序》强调“舞以象德”的伦理意义。

历代典籍中对文舞的形制有明确规范,唐代《通典·乐典》记载其“进退俯仰,象君臣之节”,宋代《乐书》则进一步将文舞服饰、乐章与五行学说结合,形成系统化的表演程式。清代《皇朝礼器图式》中仍保留文舞的图文记录,印证其作为中华礼乐文明活态传承的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文舞”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双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基本含义

“文舞”原指古代宫廷雅乐舞蹈,主要用于郊庙祭祀等庄重场合,与“武舞”相对。其核心内涵是“以文德治天下”,通过柔舞姿和礼器(如羽、籥)表达对帝王德政的赞颂。

二、历史背景与特点

  1. 起源与功能
    文舞最早见于《周礼》,汉代郑玄注《周礼·春官》时提到“文舞有持羽吹籥者”,即舞者手持雉羽和籥(一种乐器)进行表演。
    唐代《新唐书》记载,文舞曾更名为《治康》,与武舞《凯安》并列为宫廷雅乐。

  2. 舞蹈形式
    文舞动作舒缓典雅,强调礼仪性,与武舞的刚健风格形成对比。例如,周代“六代舞”中的《云门》《大韶》《大夏》等均属文舞。

三、文学引申义

在文学语境中,“文舞”被引申为文采与舞姿俱佳的赞美之词,形容文章华美或表演优美动人。古代文人常以此比喻作品兼具形式美与内涵美。

四、相关文化符号


以上内容综合了词典释义、历史文献及文化研究,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新唐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熬肠刮肚拜把子趵突彩练才望参署馋眼孔车头吃回扣仇池愁脉脉传教师锤金触目如故麤诵单用得命等身着作凋疎饿纹纷纭杂沓负嵎贡土圭顿果桌顾赡荒裔火齐镜金庚蠲赈罝罘客兴匡当李衡奴林丘巃嵷乱轰轰路塍鑪椎骂嗔慢声吞气木柶袍袄漂薄破铜烂铁卿署染料如下上盗事干时晦诗衢识真失众台辅天台山退笔惋结韦毂嚣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