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枝幹盤曲的樹。《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衡天 ,有 先民之山 ,有槃木千裡。”
(2).古國名。《後漢書·種暠傳》:“ 岷山 雜落皆懷服 漢 德。其 白狼 、 槃木 、 唐菆 、 卭 、 僰 諸國,自前刺史 朱輔 卒後遂絶; 暠 至,乃復舉種向化。” 唐 司空圖 《複安南碑》:“匪徒 封離 授首,三十六之種落迎降; 槃木 歸仁,六百萬之賓夷向化。”
"盤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學術研究中。其核心含義如下:
盤木(pán mù)指彎曲不成材的樹木。
該詞強調樹木生長形态的扭曲、無法用作棟梁之材的特性,常引申比喻難以馴服或不堪大用的人或事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432頁)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彎曲的樹木”。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原文記載:“槃木(同‘盤木’)白狼,動以萬計”,描述西南夷地區林木茂盛、地形險阻。此處“槃木”指盤曲叢生的林木,暗喻環境艱險、難以治理。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王充《論衡·狀留篇》
以“盤木”比喻人才受困于環境:“楓桐之樹,生而速長……柽柳之質,盤根錯節。”雖未直用“盤木”,但“盤根錯節”的意象與之相通,均強調曲折難治的特性。
來源:《論衡校釋》(中華書局)。
現代漢語中,“盤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語境。例如:
來源:《中國古代林業史·專題研究》(中國林業出版社)。
“盤木”是具象與隱喻結合的古語詞,其釋義需依托典籍,現代使用需結合具體學術語境。
“盤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其解釋及相關出處如下:
指枝幹彎曲、形态奇特的樹木,常見于古籍描述。例如:
“盤木”是漢代西南地區的一個古國,位于今四川西部至雲南一帶。據《後漢書》記載,該地區部落曾歸附漢朝,後因地方勢力變動與中原王朝的關系時斷時續。
成語“盤木朽株”:
該成語出自高權威性來源,指不成材的曲木或朽木,比喻無用之人或物。例如:“盤木朽株,難堪大用。”
現代用法差異:
部分詞典(如)将“盤木”解釋為“樹木茂盛”,但這一含義在經典文獻中未明确提及,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讀。
“盤木”需結合語境理解,古代多指具體事物(盤曲樹木或古國),而“盤木朽株”則是獨立成語,含義截然不同。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山海經》《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霸陵醉尉背角赤堇山憃弱揣切創稾除門初指刺頭存亡未蔔殚精極慮風磨風宇粉綠福飨岡仁波齊峰共聚物官齋箛籤函席和沖和袖宏猷懽聚肩寬交袵家巷扣角賴蒙樂方類錫涼飙良友良遇鍊黴素連鄣撂心思埒類落的莽渺木正耐穿年飯排甲盤灘潛力敲點器貢僧騰客商飙館申曲水豢孫敖探虎條禁鐵脅通比委府五鼎亨湘女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