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傷。 明 劉基 《答鄭子享問齒語》:“鑽堅磷剛,砭剝女膚。”
“砭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讀音與基本釋義
讀音為biān bāo,意為“刺傷”。該詞由“砭”和“剝”組合而成,其中“砭”指古代治病的石針,“剝”在此處取“去除、刺入”的引申義,整體引申為用尖銳物刺傷的動作或結果。
出處與文獻引用
該詞可見于明代劉基的《答鄭子享問齒語》:“鑽堅磷剛,砭剝女膚。”。此句通過比喻手法,描述牙齒對皮膚的刺傷,體現了該詞的具體用法。
結構與字義分解
相關擴展
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言文或特定文學作品中。其近義詞可關聯“刺傷”“針砭”,但語義更側重物理性傷害。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砭剝(biān bō)是一個漢字詞語,包括兩個部首:石(砭)和刀(剝)。它的構成可以分為石字旁(砭)和刀字旁(剝)。
砭剝一詞源于古代的醫學術語,原指通過刀削或刺痛來治療疾病。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會使用刀割或刺破皮膚,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個詞彙也引申為對問題或困擾進行深入分析和解剖。
在繁體字中,砭剝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砭剝并未發生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砭剝的例句:
1. 醫生對患者進行砭剝檢查以确定疾病的原因。
2. 這位教授善于砭剝問題,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各種難題。
以下是一些與砭剝相關的詞彙:
組詞:砭石(biān shí)
近義詞:剖析(pōu xī)、剖解(pōu jiě)
反義詞:簡要(jiǎn yào)、淺嘗辄止(qiǎn cháng zhé zh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