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許和憐恤。《遼史·地理志二》:“ 歸義縣 。初置 顯州 , 渤海 民自來助役, 世宗 嘉憫,因籍其人戶置縣,隸 長寧宮 。”《清史稿·禮志六》:“自 太祖 創業後,将帥之臣,守土之官,沒身捍國,良可嘉憫。”
“嘉憫”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解釋
由“嘉”和“憫”組合而成:
核心定義
綜合多個來源,該詞意為“嘉許和憐恤”,即對他人因困苦或犧牲而展現的品質既肯定又同情。
文獻記載
語境特點
常見于曆史叙事或禮儀文書,強調在表彰功績的同時,對人物遭遇的悲憫态度,帶有一定的官方色彩。
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形容對他人困境的同情與對其品格的肯定,如描述公益行為時稱“其善舉令人嘉憫”。
相關詞彙
“嘉憫”是融合褒揚與同情的複合情感表達,既有對行為的認可,又包含對處境的體恤,常見于曆史及文學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遼史》《清史稿》等原始文獻。
嘉憫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口和心,共有18個筆畫。嘉憫這個詞語源自佛教詞彙,既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行動。嘉指贊美、稱贊,憫指憐憫、同情。因此,嘉憫可以理解為對他人或事物表示贊賞與同情。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嘉憫的字形有一定的變化,簡化為嘉,讀音保持不變。嘉的字形在繁體中依然保留了原本的形态。
以下是一些關于嘉憫的例句:
1. 他對待所有的學生總是嘉憫有加,關心他們的成長與發展。
2. 看到流浪漢無家可歸,她感到深深的嘉憫之情,主動提供食物和庇護。
3. 在佛教中,嘉憫是一種偉大的品質,體現了溫暖、慈悲和謙卑的心态。
以下是一些與嘉憫相關的詞語:
組詞:憫識、同情、贊賞。
近義詞:憐憫、同情、贊美。
反義詞:冷漠、嘲笑、鄙視。
總的來說,嘉憫是一種積極向善的品質,它表達了人們對他人的理解、尊重和關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用嘉憫之心對待他人,多關注周圍的需要幫助的人群,并給予他們適當的支持與關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