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儲藏。《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命百官,謹蓋藏。” 鄭玄 注:“謂府庫囷倉有藏物。”《漢書·王莽傳中》:“予之北巡,必躬載拂,每縣則粟,以勸蓋藏。” 清 劉大櫆 《乞裡人共建義倉引》:“夫下之人家無蓋藏之備,而一切仰望於上。”
(2).指儲藏的財物。 宋 王安石 《和吳禦史汴渠》:“自宜富京師,乃亦窘蓋藏。”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所經村莊皆已焚燼,蓋藏皆已搜劫,男婦皆已虜掠,目不忍見。”
(3).掩蓋;隱藏。《淮南子·齊俗訓》:“以為窮民絶業而無益於槁骨腐肉也,故葬薶足以收歛蓋藏而已。” 唐 劉知幾 《史通·叙事》:“況 齊丘 之犢,彰於載讖;河邊之狗,著於謡詠。明如日月,難為蓋藏,此而不書,何以示後?”
(4).猶窩藏。《舊唐書·憲宗紀下》:“乃詔京城諸道,能捕賊者賞錢萬貫,仍與五品官,敢有蓋藏,全家誅戮。”
“蓋藏”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1. 儲藏(動詞)
指儲存、收藏物品。此義項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如《禮記·月令》提到“命百官,謹蓋藏”,強調冬季需妥善保管物資。清代劉大櫆的《乞裡人共建義倉引》也提到“家無蓋藏之備”,描述百姓缺乏儲備的情況。
2. 儲藏的財物(名詞)
引申為已儲存的物資或財富。例如宋代王安石在《和吳禦史汴渠》中寫道“乃亦窘蓋藏”,指物資匮乏;清代魏源《聖武記》用“蓋藏皆已搜劫”形容財物被掠奪。
3. 掩蓋、隱藏(動詞)
表示遮蔽或隱匿事物。如《淮南子·齊俗訓》提到“蓋藏”用于收斂屍骨,唐代劉知幾《史通》則以“難為蓋藏”說明真相難以掩蓋。
4. 窩藏(動詞)
特指包庇、藏匿人或非法物品。《舊唐書·憲宗紀》記載“敢有蓋藏,全家誅戮”,強調對窩藏者的嚴厲懲罰。
總結
“蓋藏”既可指具體的儲藏行為或物資,也可引申為抽象意義上的隱藏、包庇。其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尤其在古籍中常見前三種含義,而“窩藏”多用于法律或負面語境。更多例證可參考《禮記》《漢書》等典籍。
蓋藏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蓋(gài)和藏(cáng)。
蓋的部首是皿,總筆畫數為5。它在漢字中表示蓋子或覆蓋的動作。藏的部首是⺏,總筆畫數為9。它在漢字中表示隱藏或保留。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用來表達房子的建造過程中,将某些物品或秘密隱藏在特定位置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蓋的寫法為蓋,藏的寫法為藏。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蓋的形狀更為簡單,類似于當前的“盍”字,而藏則為“葬”的初文形。隨着字形的演變和規範化,現代漢字形狀發生了變化。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蓋藏這個詞:
1. 他蓋藏了一份禮物在抽屜裡,準備給妻子一個驚喜。
2. 這本書中蓋藏了作者的************。
3. 傳說古代有一個山洞,裡面蓋藏着無盡的財富。
一些與蓋藏相關的詞彙:
組詞:蓋樓、藏匿、蓋章、藏品
近義詞:隱藏、隱匿、保留
反義詞:揭露、顯露、公開
【别人正在浏覽】